释义词目:名学
拼音:míng xúe
基本解释
[logic] 逻辑学的旧称
详细解释
1. 著名的学者。
《后汉书·郑范陈贾张传赞》:“中世儒门, 贾 郑 名学。”《三国志·吴志·华覈传》:“ 汉 时皆名学硕儒乃任其职,乞更选英贤。”
2. 逻辑学的旧称。
严复《原强》:“不为数学、名学,则吾心不足以察不遁之理、必然之数也。”章炳麟《訄书·订孔》:“其正名也,世方诸仞识论之名学,而以为在 琐格拉底 、 亚历斯大德 间。”
概述“逻辑学”的旧译。一般认为因逻辑学与中国古代着重研究名实关系的名家学说有类似之处而得名。1824年乐学溪堂刊行佚名译的《名学类通》开其端。1900年严复开“名学会”,着手翻译《穆勒名学》(原名《逻辑学体系:演绎和归纳》著者约翰。穆勒),至1902年译成一半。他在此书的按语中说:“逻辑最初译本为固陋所及见者,有明季之《名理探》,乃李之藻所译,近日税务司译有《辨学启蒙》。日探,日辨,皆不足与本学之深广相副。必求其近,姑以名学译之”。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以“名学”命名的著作。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作为译名已不用,但仍有称中国古代逻辑学为“名学”的。
泛指中国古代的逻辑学说。在中国先秦时代,诸子各家的逻辑思想大都是围绕名实问题和正名问题展开的。孔子最早提出正名思想,但他主要把正名看作是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和根本任务。到了公孙龙和后期墨家才真正从逻辑的角度提出正名的原则。荀子集先秦正名思想之大成,总结了"制名之枢要",形成比较成熟的正名逻辑理论,从而使正名思想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点和核心。
名学也曾作为西方逻辑的中译名之一。中国最早使用"名学"一词指称西方逻辑,是在1824年出版的《名学类通》的译著中。影响较大的是严复于1903年翻译的《穆勒名学》和1908年翻译的《名学浅说》。不少中国学者还以名学作为逻辑或中国逻辑史著作的书名,如:杨荫杭著的《名学教科书》(1903),屠孝实著的《名学纲要》(1925),胡适著的《先秦名学史》(1922)和虞愚著的《中国名学》(193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