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雹灾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

风雹灾害是指冰雹、雷雨大风和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造成的一种自然灾害。

由于这种灾害性天气发生在积雨云中,故称其为“对流性风暴”或“强雷暴”,以严重降雹为主的雷暴又称“雹暴”。

风雹灾害又称“风暴灾害”,这种灾害主要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但各地发生的频次和危害程度有所不同。

该灾害是中国、美国等季风气候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

发生和危害中国每年平均发生风雹灾害近1000次,最少为400余次(1977年),最多达2150余次(1987年)。由于这种灾害发生范围广、频次高,局部灾情重,所以累积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重,约占中国自然灾害年总损失的10%左右。

风雹灾害的危害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大风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大风能够刮倒农作物,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特别是像中国北方小麦产区,如果在灌浆期遇到风雹灾害,将造成大片倒伏,而小麦一旦倒伏,就将导致灌浆过程减缓或终止,从而严重降低产量。另外,大风容易导致建筑物倒塌或垮塌,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如果灾害形成龙卷风,往往危害就非常大。

第二,冰雹的影响。冰雹是直接危害严重的灾害,一般会将农作物砸坏、砸死,建筑物砸塌等,特别是在城市容易造成汽车被砸坏、经济损失惨重。冰雹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每年的4—6月是我国雹灾发生次数最多的时段,为降雹盛期。这一阶段恰好就是每年农业春耕的季节。冰雹的危害最主要表现在冰雹从高空急速落下,发展和移动速度较快,冲击力大,再加上猛烈的暴风雨,使其摧毁力得到加强,经常让农民猝不及防,直接威胁人畜生命安全,有的还导致地面的人员伤亡。直径较大的冰雹会给正在开花结果的果树、玉米、蔬菜等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造成粮田的颗粒无收,直接影响到对城市的季节供应,常年使丰收在望的农作物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同时还可毁坏居民房屋。据2005年4月份国家减灾中心的灾情月报统计,仅因风雹带来的农业损失就达数亿元。

第三,暴雨的影响。凤雹灾害的暴雨一般时间比较短,但暴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一般情况下,大雨往往造成农作物被淹、城市积水、人行受阻等。

第四,雷电的影响。凤雹灾害一般伴有雷电,在有些情况下,雷电往往能够导致人员直接被击伤亡,像2009年6月3日的雷电就导致河南省济源市两位农民因为要把自家耕牛牵回牛棚,被雷电击倒而死亡。

主要特点1.局地性强。一般强雷暴云的水平尺度约10多公里,生命期约几分钟至1小时;多单体群(或带)水平尺度为10~100km,生命期可达几小时到10多小时。然而产生灾害的“阵风前沿线”等部位,仅是该雷暴云的一小部分,而且受地形等影响,时强时弱,所以造成的灾害区是一种间断性的。一般成灾范围,其宽度从几十米到几公里,长度为几百米到10多公里,长者可达几十公里,这样,使各地灾情轻重不一。人们常用“雹打一条线”、“冰雹隔牛背”来形容其局地性。

2.持续时间短。一般风雹持续1~15分钟左右,少数在30分钟或以上,所以这种灾害具有“来得猛,走得快”的特点。

3.群发性明显。由于强雷暴云的生成和发展受冷(暖)锋、低涡和切变线等天气系统的影响,所以它随着天气系统的移动,相继侵入各地而形成灾害。例如,1987年7月31日14点10分到17点15分,在3个多小时内黑龙江省的呼兰、海伦、拜泉、讷河、绥棱、望奎、克山、青冈、汤原等地相继发生龙卷风。

4.发生时间集中。强雷暴云的发展,除了受天气系统的抬升作用外,还受下垫面的热力影响,因此它的日变化明显。据统计,河北省降雹在13~19时的频率达75%。华南地区也多见于午后到上半夜。

5.发生频次高。风雹灾害是我国气象灾害中发生频次最多的灾害。

冰雹的形成冰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冰雹降落的同时,往往还有 “雷暴”天气与之相伴。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的直径达5毫米以上的固态降水物,有球状、锥状、和不规则形状等。冰雹云个体高大,很像耸立的高山。冰雹云是雷雨云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它的云层一般很厚,云中对流很强,云顶高度可达10000米以上的高空,温度一般低至零下30—40℃。云体的下部是暖云,距地面1000米左右,温度较高,多为水滴;云体的中、上部是冷云,主要由冰晶、小雪花和过冷水滴混合组成。冰雹云中上升气流很强,它将云下部不断增长的水滴送到云的中部成为过冷水滴。云中的下沉气流可将上部的冰晶、雪花带到中部,过冷水滴与冰晶或与雪花碰撞在一起,逐渐增长而形成霰或自然冻结成冻滴。冻滴和霰就是冰雹的核心。由于云中含水量较为丰富,上升和下沉气流在云中不断地起伏运动,大量的过冷水在冻滴上或霰上冻结或凝华,冰雹核就形成了。冰雹核在云中0℃层随上升和下沉气流不断升降、运动和增大,就像“滚雪球”越来越大,当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不断增大的冰雹时,便降落到地面,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冰雹形成的时间很短,一般仅有5—10分钟左右。其直径一般为5—50毫米,大的可达30厘米以上。

若干案例2005年5月31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突袭京城。从京西的门头沟至京南的方庄小区,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了一个冰雹链。最大的冰雹如鸡蛋大小,据目击者说:除了1969年8月北京出现过这样大的冰雹外,这种大冰雹可以说是几十年罕见。据市气象台专家介绍,此次遭受猛烈冰雹袭击的原因是,受一股来自蒙古地区冷涡的影响,京城上空的大气层中上冷下暖,空气对流运动强烈。气象资料显示:朝阳、宣武、西城、丰台、崇文等东南城区是此次遭受冰雹袭击的重灾区。许多汽车在这次特大的冰雹袭击中遭了殃,车窗穿孔,车顶被砸成了“麻子脸”。仅5月31日下午3时至5时的两个小时内,人保北京分公司就接到因冰雹导致的车险报案535起,是平时报案数量的两倍多。在同一时间段内,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也接到了250多起报案。太保有关人士表示,到晚8时这一数据将可能突破500起,公司已经紧急拨投估损金额150万元。保险业内人士估计:在此次雹灾中,北京地区有数千辆汽车遭受损失,保险公司的赔付将超过500万元。

2009年5月25日,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德兴市、三清山发生风雹灾害,灾害共造成21.42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33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454公顷,倒塌房屋48间,损坏房屋4145间,直接经济损失7102万元。

2009年5月29日,鞍山市台安县遭受风雹灾害袭击。截至6月2日7时统计,此次灾害共造成5105.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247.8公顷,绝收387.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834.5万元。

2009年6月3日晚上,河南省商丘、开封和安徽省宿州、亳州、淮北等地相继遭受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雨等对流天气袭击,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6月4日18时统计,两省受灾人口达346.67万人,因灾死亡20人(河南省商丘市18人、开封市2人),117人受伤(伤亡原因主要是倒房、倒树压砸所致),紧急转移安置1546人;倒塌房屋9856间,损坏房屋4万多间。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6月4日18时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四级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连夜赶赴河南灾区,协助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冰雹的人工防治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春降大雹,相国季武子曾问别人“雹可御乎?”到了明、清时代,人工消雹已正式开始。

人工防雹的原理是采用人为的方法对一个地区上空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施加影响,使云中的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变成大的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地面。使用高炮或火箭将带有催化剂(碘化银)的弹头射入冰雹云的过冷却区,催化剂的微粒起到冰核作用,无数的冰核会瓜分过冷却水滴,不让雹粒越滚越大或阻滞冰雹增长的时间,以达到防雹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工防雹已成为切实可行、利国利民、科学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手段了,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我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人工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要想有效地、及早地预防冰雹,就要首先识别产生冰雹的冰雹云。识别冰雹云最有力的武器是雷达。利用雷达可以定量地观测到云的高度、云的厚度、云的雷达回波强度等特征量,可以连续地监测云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及结构变化,以做出准确的预报。

人工防雹常用两种方法:

1、爆炸方法:利用爆炸造成的强大冲击波,使上升气流遭到破坏,切断水源供应、使雹云不再发展。

2、催化方法:利用火箭或高炮将带有催化剂(碘化银)的弹头,射入冰雹云的积累区,以产生大量的冰晶,药物的微粒起到了冰核的作用,迅速形成更多的水滴或冰粒,造成雹胚竞争水分的优势,过多的冰核分“食”过冷水而不让雹粒长大或拖延冰雹的增长时间,从而达到防雹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