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版权信息书 名: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

十年

作者:王健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108029638

开本: 32

定价: 15.00 元

内容简介《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孔子七十三岁去世,在古代算是高寿,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大概只能用“挫败”、“流离”、“焦虑”、“伤怀”来形容。因为“不合时宜”,所以他的努力注定是失败的,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让他一生的故事更增添了无可排遣的悲剧意味。对孔子来说,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结局,但是幸而如此,才成就了历史上永恒的圣者图像。

作者简介王健文,生于台湾花莲,读书在台北,成家在台南。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任教于成功大学历史系。着有《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等。

目录寻找红气球——代序1

楔子1

流离4

我待贾者也29

旷野的声音43

问津52

最后的挫败59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70

伤逝85

孔子的两个世界92

尾声100

如果君子不再流浪——三联版后记103

参考书目108

图片出处110

……

文摘子贡倒不曾怀疑“道”的真确,也不怀疑修“道”君子的工夫,但是他务实地认知了世界的非理性。因此,我心所守的“道”和我身所处的世界,就存在了无可回避的断裂。面对这样的断裂,子贡认为,必须要搭起一座桥梁,让纯粹的真理(“道”)和“真实世界”能在当中相会。当然,这样的桥梁,在笃守“道”的纯粹完美的使徒眼中,却是一种堕落与沉沦。

颜回对“道”与世界的认知,与子贡无异。但是,面对这样的断裂,他却展现了不同的姿态。颜回站在真理(“道”)的高度,对尘世的扭曲,投之以轻蔑的目光。子贡式的桥梁,颜回是不加考虑的。从某种角度来说,颜回耽溺在概念构筑的理想天地中,用一种冷峻而傲然的姿态面对世界。因此,他可以宣称“不容,然后见君子”。如果能被这扭曲的世界接受,岂不表明不可避免地也扭曲了自己。

孔子微笑地开导憨直的子路、怒斥子贡的沉沦、而赞叹颜回的泰然自信。其实,孔子和三位弟子都不同,也因此,他面对“道不行”的困境时,所承受的痛苦也最深。

如果否定自己对“道”的认知,承认自己“修道”之不笃,那么,现在的失败再惨痛,都是可以解释、也可以挽救的。因为只要能找到“真正的道”,就可以行之于天地了。“真正的道”与“真实的世界”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解的矛盾。子路这么说,但是,自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对自己所信守的“道”,从来没有怀疑。“道”之不行,不是因为它是赝品,而是它在现实世界中“就是”不可行。于是,所信益深,自视愈高,伴随的紧张与焦虑也就愈甚,因为“佶道”的使徒,必须正视自己“徒劳无功”的必然结局。

如果肯定所信之“道”的不容置疑,也认识“道”与“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的断裂,但是愿意在两者之间寻求接轨的可能。换言之,正视“道”在世界中百分之百实践的绝无可能,因此,放弃对“道”的纯粹完美之坚持,而以现实世界中的最大可能为合理的追求标的。子贡这么说,但是,孔子尽管说自己“无可无不可”、“小节出入可也”,叹“行道”的同志“可与立,未可与权”,但是,“道”的纯粹完美之不可出入,显然是他自己所说的“大德”不能“逾矩”。因此,孔子非但不能接受子贡的态度,还疾言厉色地指斥其非。

如果对“道”的真确、对自己的“修道”信之不疑,虽然也认知“道”与“真实世界”的不兼容,但是,只问自我的修养工夫,只问自我的实现是否完美,对“行道”的“结果”,能淡然视之,不过于执着。那么,“道”的陨落是“真实世界”的问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