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鲸鲨 (鲸鲨科)
拉丁文:Rhincodon typus
英文:Whale shark
【鲸鲨简介】
鲸鲨科(Rhincodontidae)巨大而无害的鲨鱼,广布全世界,但主要在热带海洋。学名为Rhincodon typus,是现生存鱼类的最大者,可长达9公尺(30呎),据传有可达其2倍大者。体灰色或褐色,下侧淡色,具明显黄或白色小斑点及窄横线纹。尽管体型大,但牙细小,以浮游生物及小鱼为食。一般在水面缓慢游动,
鲸鲨 (Rhincodon typus)偶尔可被船只碰撞。
鲸鲨是最大的鲨,而不是鲸,用鳃呼吸,是鱼类中最大者,通常体长在10米左右,最大个体体长达20米,体重10-15吨,为鱼类之冠。身体延长粗大,每侧各具二显著皮嵴。眼小,无瞬膜。口巨大上下领具唇褶。齿细小而多,圆锥形。喷水孔小,位于眼后。鲤孔5个,宽大。鳃耙角质,分成许多小枝、结成过滤港状。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臂鳍相对。胸鳍宽大。尾鳍分叉。体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许多黄色斑点和垂直横纹。
【分布地区】
国内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南部;国外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区。
【生活区域】
生活于暖温性大洋海区的中上层,性温和,不攻击人。鲸鲨的游动速度缓慢,常漂浮在水面上晒太阳。以浮游生物、甲壳类、软体动物及小鱼为食。产量不大。
【鲸鲨命名】
鲸鲨第一次被确认在1828年4月,当时是根据一只长4.6公尺,在南非桌湾被捕获的个体。隔年由开普敦的英国陆军医生安祖鲁·史密斯(Andrew Smith)所描述。他在1849年公开更多有关鲸鲨的细节。“鲸鲨”这个名称是从鱼类生物学而来,换句话说,鲸鲨的体型与鲸鱼一样庞大,而且也是滤食动物。
【鲸鲨俗名】
鲸鲨俗名豆腐鲨、大憨鲨,属于全球性洄游鱼种,为已知体型最大的海洋鱼类,可以成长至20公尺体重30公吨以上,分布于温带及热带海域之沿岸或外洋,性喜于表层巡游,以动物性浮游生物、甲壳类、乌贼等为食,性情温和,行卵胎生。
【鲸鲨的食物】
鲸鲨的移动和浮游生物的消长、珊瑚礁的产卵及水温的变化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在西太平洋地区,鲸鲨经常于黑潮流域被发现。鲸鲨和表层洄游性鱼群如鲭鱼群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经由鲸鲨的胃内容物分析显示,鲸鲨以小鱼、虾及浮游生物为主食。
【卵胎生的鲸鲨】
鲸鲨是卵胎生的种类,曾有记录一尾怀孕的鲸鲨怀有超过300尾的胎仔,这可能是软骨鱼类中(鲨鱼及魟)每胎孕子数最高的种类。尽管成熟的鲸鲨有不少被渔获的记录,但却很少发现怀孕的个体,由此推测鲸鲨是十分的晚熟,怀孕的机率很低。
【鲸鲨之于人类】
肉可供食用,皮可制革,鳍加工成鱼翅,肝提取鱼肝油,骨、内脏制鱼粉。
【保护鲸鲨】
鲸鲨体型巨大,并且以捕食较小型的动物为生,此类动物大多采取所谓的k策略繁衍:生殖周期长,繁衍能力弱。通常都是受到保护的对象。但到目前为止,鲸鲨并非中国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鲸鲨(Rhincodon typus)属于易危(UV)等级,已经踏入了受胁(threatened)的门槛,中文维基百科收录了的处于IUCN红色名录易危等级的物种还有猎豹,白马鸡,白唇鹿, 川金丝猴,鸳鸯,小天鹅,大鸨等人们熟悉的物种,这些物种大多属于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动物,这说明,处于易危等级的鲸鲨的生存现状,也同样需要来自国家行政力量的保护,以避免该物种受胁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此外,根据华盛顿公约(CETIS)网站的数据显示,鲸鲨属于公约附录II所列物种,公约约定附录II所列物种需要管制其国际贸易的交易情况以避免影响到其存续。在国家林业局网站可以看到华盛顿公约的中文译本,其中并未规定缔约国有义务控制附录载列物种的国内贸易。
以上情况意味着,鲸鲨确实需要加以控制,但中国的相关法律在鲸鲨保护方面却是一个空白,对鲸鲨的捕捞,贩卖和消费完全处于行政力量监控的真空中。这很可能是由于以往缺乏对于鲸鲨的调查数据,鲸鲨被认为在中国海域没有分布,以至于立法者和行政主管部门都忽视了这一物种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