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前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瑶前村基本概况瑶前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政府驻地东南6.1公里,石狮至东石公路北侧,村委会设在此,东与安海镇坑边村交界,西与石佛岱山为界,北与瑶后村隔溪相望,南与东石镇许西坑村接壤,有一条东石至石狮市公路穿村而过。政府驻地安海镇成功中路。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民小组,其中有颜、姚、许三姓,有资料显示,全村人口1398人,376户,旅居海外侨亲有300余人。地名含义瑶前村,宋为安仁乡仁和里管辖,元、明、清属九都,泉州太守王延彬重视海外贸易,命李文兴于此建窑,烧制陶瓷,以充蛮船交易。元、明时期,颜、姚、许等姓相继入居,因基地在古窑之前,故名“窑前”,后谐音为“瑶前”。历史沿革元、明、清属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瑶店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上坛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前林大队瑶前村;1984年属安海乡;1985改安海镇瑶前村委会。复圣颜族以回公字渊为第一世祖,在历史上被儒家及封建帝王尊为复圣,其位列至圣先师孔子之后,为孔门弟子之冠,越四十六世仁郁公字文杰,五代入闽为归德场(今德化县)长官,宋孝宗乾道三年封忠应候,赐额忠应庙,孝宗淳熙二年加封孚佑王。

姚氏肇基祖姚志成号俯论系内坑古山姚氏。

第十四世祖出生明朝中叶,是泉面著名建筑师,嘉靖十一年,姚志成携眷入居瑶里栖息耕作。

许氏相继入居。村容村貌瑶前村2001-2002年度晋江市计划生育协会授予合格村(居)许生协会;2004年度被晋江市计生协会评为一流村居计生协会;2005年度被安海镇评为先进民兵营;2007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7年度被镇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度治安巡逻先进单位。交通运输解放前至今有一条东石至石狮的公路从瑶前穿村而过,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有该村环村路,在石东公路入口处有三条入村的水泥路面,瑶前通瑶后村,村村通至安海镇大道,形成十分便利的公路交通。名胜古迹瑶前村分别有清源洞仙祖宫、保生大帝宫、夫人妈宫,观音宫正在筹建动工,宫埕用石板60×60铺埕,有围墙,字匾分为“照安埕”和“洞澄埕”,水泥钢筋的戏台及搭锌板的看台,埕围墙前有一个用石砌成的八角摇池,池中有座六角亭,对联是“天上降雨落摇池,风光明月照蓬莱”,摇池八角边栽花草。

帝君公宫有碑记:位处窑林,始建于宋太祖三年,名曰景林圣地,奉祀观世音菩萨。宋真宗二十五年扩建中殿至宋神宗十三年奉祀慈济真人.(后明永实禄帝封为保生大帝)明朝一百三十八年被太守得知此地为活穴宝地,公然持势摧毁作为墓地,直至一九九七年由姚道铜、姚铭铎父子倡导并捐资另行择地重建,是年阳月破土,戌寅年仲秋竣工,特立碑记永铭千秋。基础设施域内有老人活动中心、治安巡逻队、小学已并为文峰小学(现坑边小学)、幼儿园班、灯光球场等。福建省晋江安海恒源雨具厂、晋江市安海康泰福制衣厂、晶工石业等。[1]

2、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古龙岗镇瑶前村基本情况瑶前村位于古龙岗镇东北部,邻近与兴江乡、南坑乡交界,距兴国县城65公里左右,距古龙岗镇7公里左右,全村总面积14.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0.8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3.85平方公里,总户数535户,其中少数民族户数186户,少数民族人口770人,总人口2302人,农业人口占2251人,非农业人口51人,有村民小组11个,村小学一所,卫生所一个,共产党员35名。主要特色该村主要以水稻为主,近几年以制种产业为主导产业,养猪、养鹅是我村农民收入的大部分,其中灰鹅出笼5000余羽,森林资源及为丰富公益林面积7000多亩,新油组还有一座丰富的莹石矿,现已引进外地老板投资。交通水利该村交通便利,水泥路硬化7公里,11个村民小组,有8个小组已通公路,各村民小组水利设施方面基本上能自行解决,给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建设该村在上级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农村建设掀起高潮,2006年该村中木、光源点已新村办验收,2007年杨背点正在高潮之中,三个点已改变居住环境110户,人口463人受益,生活居住等环境起到一定变化,为建立和谐平安社会主义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奔向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