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书 名: 回归自我

作者:杜丽燕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508049939
开本: 16
定价: 52.00 元
内容简介神话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并没有料到,他到底解开了怎样一个谜!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如同打开了潘多拉怪盒。与人相关的种种问题,都被这个谜释放出来。人类从此踏上了漫长的解谜之路。俄狄浦斯虽然解开斯芬克斯之谜,故事却没有结束,他犯下弑父娶母的不伦之罪,已经坠入罪恶之中。当人认识并且界定自己的自然本性、在自然序列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时,又坠入新的谜团之中。人之为人,仅仅拥有自然本性是不够的。
目录导论:启蒙与人性: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什么是人性
二、中世纪基督意义上的人性
三、启蒙思想家所说的人性
四、启蒙运动营造的历史氛围西方世界世俗化
五、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和反人道主义
第一部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先驱:齐克果和尼采
第一章旷野呼告者齐克果:人应当成为信徒
一、生平和著作
生活经历和主要著述
齐克果其人
二、生死问题
哲学起源于思考生死问题
人民宗教已经不是真正的信仰
三、走向约伯,走向亚伯拉罕
约伯的意义
走向亚伯拉罕
自我
四、三种生存方式
感性的生存方式
第二章尼采说:人应该是超人
一、不合时宜的思想者
第一个考察大卫·施特劳斯:忏悔者和作者
第二个考察历史的利与弊
第三个考察教育家叔本华
第四个考察理查·瓦格纳在拜罗特
呜呼,滥用权力的妹妹
二、人的理想状态:酒神与日神有机结合
三、上帝死了
哲人们说:上帝死了
基督教信仰死了
形而上学终结了
三、否定基督教道德
道德的谱系(Genealogy)
主人的道德与奴隶的道德
血腥道德
良心谴责是一种痼疾
超越善与恶
四、人应该是超人
人与超人
超人的产生
超人的意蕴
第二部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第三章海德格尔的林中路:常人之路
一、海德格尔公案
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
大学校长致辞与海德格尔公案
关于海德格尔公案的正式观点(The“Official”View)
对“正式观点”的质疑
海德格尔哲学与纳粹主义
为什么探讨海德格尔公案
二、海德格尔对传统人道主义的定位
海德格尔探讨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的切入点
海德格尔如何看待传统人道主义
三、海德格尔解构传统人道主义
Being的问题上有三个偏见
此在与Being:把人从门外请进来
四、此在的生存
在世(Being-in-the-world,In-der-Welt-sein)
共在(Bein9-with,Mitsein)
常人
五、回归率真状态
向死而生
良知的呼唤
六、几个问题
海德格尔新人道主义理想的基本前提
海德格尔是否能够建立起新人道主义?
第四章萨特的自由之路:我决定我成为什么
一、萨特的时代
存在主义登陆法国
2O世纪法国哲学的历史足迹
法国知识分子的“介入”传统
萨特的介入和存在主义法国化
二、皈依了人
“我可以向您证明,上帝不存在”
反对本质先于存在
这一立场的本体论前提
三、存在先于本质
人生在世提问始
人是自为的存在
四、自由之路
他人是地狱
人被迫自由了
第三部批判理论的人道主义
第五章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
二、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理论
第六章神话一启蒙一神话: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
一、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创始人
二、被霍克海默反恩的启蒙
启蒙种种
启蒙——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神话一启蒙
对启蒙进行批判反思的三个角度
关于神话与哲学
神话一启蒙
四、启蒙一神话
关于知识
知识:计算+实用=理性的独裁
第七章弗洛姆精神分析的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之间
一、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在弗洛姆思想中相遇
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邂逅
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
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的可能性
二、人健全吗?
什么是人性9
人是狼,还是羊?
二、Tohaveortobe
一张没有兑现的美丽支票
Tohaveortobe在语言中
Tohaveortobe在宗教生活中
Tohave生存方式的基础
Tobe的生存方式
四、逃避自由
弗洛姆心目中的自由
人渴望自由的心理机制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参考书目
一、西文部分
二、中文部分
后记
……
文摘第一章旷野呼告者齐克果:人应当成为信徒
一、生平和著作
生活经历和主要著述
索伦·齐克果(1813-1855),丹麦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黑格尔的同代人。其父帕德森·齐克果(PedersonKierkegaard),一个富有的羊毛商人。索伦·齐克果是老齐克果与第二任妻子生的小儿子,当小齐克果出生时,老齐克果56岁了,他的妻子44岁。齐克果很少提起他的母亲,有人说她是“一个善良、亲切的小妇人”。她于1834年逝世。他的父亲于1838年逝世。
齐克果的幼年在父亲的严格监控下度过。他要求儿子必须有极高的拉丁语和希腊语造诣,反复向他灌输一种忧心忡忡的虔敬主义,培养带着深深激情的忠诚,并以诸多传奇故事和神奇的场景,唤起儿子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教育方式吊足了小齐克果的胃口,使他认定,生活必须是理智上得到满足的,戏剧性的,献身信仰的历程。
1831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先学习哲学一年,然后学习神学。1840年通过神学终考。1841年9月,完成学位论文《关于苏格拉底的反讽概念》(OntheCorweptofIronywithConstantReferencetoSocrates)。在校读书期间,他结识了蕾琪娜·奥尔森,短暂的热恋之后,与奥尔森订婚。但是,第二天齐克果就后悔了。“次日,我明白我犯了一个错误。”两个月后终于分手,一年后解除婚约。齐克果悔婚的原因在现代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齐克果认为自己面临着一种选择,或者是凡人的幸福,或者是对上帝的崇敬,或者选择奥尔森,或者选择上帝。在二者之间,齐克果幼年和大学所受的教育终于占据了上风,他选择了上帝。这是他毁约的唯一原因。为了逃避婚姻的纠葛,齐克果离开哥本哈根,前往柏林。半年后携带大量手稿回国。从事过哲学与神学研究的齐克果,并没有选择当牧师或者教授,而是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此后他终身未婚。由于他的作品惊世骇俗,因而他与尼采一样,一生都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无人相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