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家多数姓师,是晋国著名音乐家师旷的后代。因为厌倦了宫廷争斗,先祖才避之远地,在这黄河边上开了一个渡口。
解放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师家滩这个紧贴黄河,上衔壶口、下接禹门的小村庄,得其地理优势,一直是上下船只的集中点。当时的师家滩一带又有七、八座私人开办的小煤矿,从而满载粮食、药材、牲畜等的船只,在壶口这个黄河行船的天然屏障前,只能在师家滩渡口卸货,再经“旱地行船”绕过壶口,继续行船。久而久之,师家滩成为上下船只的中转地,卸货后,再装煤返回,成为“行规”。因此,这里船来船往,人流如织,商贾活跃,远近闻名。某些程度上可以说,师家滩是各种文化、思想的吸收和传播地,促进了当地、周边乃至整个吕梁山南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发展。
解放后,师家滩作为[1]连接晋陕两省的黄河渡口,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后来,社会不断发展,龙虎公路和禹门黄河桥相继修建,师家滩逐渐冷落以至现在可有可无。
师家滩一带黄河晋陕大峡谷,是整个黄河流域的精华,人称“黄河三峡”,有些地方甚至比“长江三峡”还要好。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文明发祥地,我们师家滩这里自然具有了非常深厚的人文历史和人类早先文明的遗址。离我们师家滩不远的北节头村曾发现旧石器石斧一件,据文物专家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这里就有人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