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蜀黄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下蜀黄土

Xiashu loess

也有人称为下蜀土、下蜀粘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更新世黄土状堆积物。在江苏省南京市下蜀、镇江一带最为发育。多分布在长江的一、二级阶地上。下段岩性为黄棕色、微红色黄土状亚粘土,较致密坚硬,含钙质结核,夹有2~3层古土壤,该段顶部有一层淋溶程度较深的古土壤层,颜色较红,可能有过沉积间断。该段黄土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上段岩性灰黄色和棕黄色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较疏松,垂直节理、棱柱状结构、管状孔隙发育,富含钙质结核,最大厚度0.5米,常成层分布。在南京、镇江一带厚度10~20米。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在下蜀黄土中含有腹足类化石,以后又发现有斑鹿、轴鹿、牛等化石。对南京老虎山下蜀黄土钙质结核的14C测年资料,结核内层为4万年,外层为30 600±108年,属晚更新世末期。[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