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弯褶皱作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纵弯褶皱作用(buckling)是岩层受纵向压缩作用因力学失稳而弯曲的褶皱作用。一般假定岩层褶皱前处于初始水平状态,所以纵弯褶皱作用多是岩层受水平挤压的结果,所形成的褶皱构造称为纵弯褶皱或简称弯褶皱。纵弯褶皱纵弯褶皱及次级构造作用引起岩层的弯曲方式可简化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岩层的切向长度变化而成的单层弯曲,类似于一平板梁于两端加压而成的弯曲,层的外凸侧受到顺层拉伸而内凹侧受到顺层压缩,两者之间有一个无应变的中和面,所以称中和面褶皱作用;另一种是由平行层面的剪切作用来调节层的弯曲,如果剪切应变集中于层面之间,表现为层间滑动,则称为弯滑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称弯滑褶皱;如果剪切应变透入性地散布于整个层内,剪切作用发生于晶粒或晶格尺度上,宏观上没有明显的滑动面,则称为弯流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称为弯流褶皱(flexural flow fold)。[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