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安邑

1、古代都邑名,在今山西夏县。是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前562年-前339年共计223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始成战国七雄之一),魏惠王31年时都城迁往大梁。秦汉时期又成为河东郡治所和安邑县治所。 安邑县乃置于西汉,至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428年),分为南北两县;太和十年(493年)北安邑县治所东迁、并改名夏县,至今不变。 有趣的是,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还曾临时定都安邑,时近一年。

其遗址称“禹王城”,位于近山西夏县西北7.5公里处。至今尚有城垣残迹,由于几度兴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个城圈。大城属战国前期,地跨鸣条岗黄土丘陵和岗下平原,周长15.5公里,作北窄南宽的梯形,墙基的宽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长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墙宽5—6米,地势高出周围地面1—4米,可能是与大城同时建造的宫城,但尚未找到宫殿基址。至于将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长6500米,则可能是秦汉时期作为河东郡治时修筑的。

禹王城内满布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文化层,其堆积厚度2-3米遗存极为丰富。出土的大量遗物有陶范、汉五铢钱等,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十二字篆文方砖和兽首瓦当为同时期遗址中所独有。它是国内现存战国-秦汉古称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源:夏县司马光墓祠堂内的文史展览资料)

另有一处遗迹禹王台,又称青台,为历代祭禹之所,解放前毁于战争,留一夯土高台,位于小城东南角,当地传说为禹妻的望夫台。

传说中的“禹都安邑”即指此处。又:相传夏启接帝位后建都于此。桀又居之。

2、今地名。山西省运城市东部的安邑街道办事处。北魏期间428年,原安邑县(治所在今夏县西北禹王城)被分为南北两县,其中的南安邑县治所位于此处。北安邑改名夏县后,南安邑被称为安邑。县境内拥有古代著名的盐湖“解池”之一部分,元代时为盐运、盐政之便在城西数华里处盐池畔筑凤凰城,后演变为运城县,安邑由县改为镇属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