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芍地黄丸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拼音名:Guishao Dihuang Wan

英文名: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431

【处方】 当归 40g 白芍(酒炒) 40g 熟地黄 160g 山茱萸(制) 80g

牡丹皮 60g 山药 80g 茯苓 60g 泽泻 60g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

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 本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微酸。

【鉴别】 (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糊化淀粉团块类白色。不规则分枝状团

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薄壁细胞纺锤形,壁

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

状物。果皮表皮细胞橙黄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略连珠状增厚。草酸钙针晶束存

在于黏液细胞中,长80~240μm,针晶直径2~8μm。木栓细胞淡红色至微紫色,壁稍

厚。薄壁细胞类圆形,有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

(2) 取本品取水蜜丸6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9g,切碎,加硅藻土3g,研匀。

加乙醚40ml,低温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醚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

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1g,加乙醚15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

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

醋酸乙酯(9: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

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功能与主治】 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

,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脚跟疼痛。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2

~3 次。

【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 密封。

归芍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而成。

中医认为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归芍地黄丸是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的方剂,滋补肝肾之阴,配以当归养血和血,活血调经;白芍补血柔肝,诸药配伍既能补肾阴,又能益精血,对于肝肾不足、阴亏血虚所致之疾患极为适宜。

[药理研究]

降压、抗菌、消炎、镇痛、镇静、解热、解痉、改善肾功能、改善性腺功能以及能使红细胞糖代谢恢复正常等作用。

[临床应用]

除归芍地黄丸主症外,对于肝肾阴虚引起的原发性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肾盂肾炎有明显的治疗或改善症状作用。

[成份]当归、白芍 (酒炒)、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酸。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脚跟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