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即墨市南泉镇戴家庄村村庄由来
在南泉西北7.6公里处。东临挪城水库。据传:清雍正时(1723~1735),阎姓、于姓、戴姓相继来此地居住。三姓写上,称阎于戴村。后改称阎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阎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戴家庄。
政区人口
即墨市南泉镇辖村。全村有耕地面积532亩。2006年,全村共有131户,总人口为44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93吨,经济总收入为117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39元[1]。
2、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戴家庄村地理位置戴家庄位于平度市城区,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6′。村东紧依纵贯城区的常州路,东北、东南与姜家疃、后巷子相邻,西靠西关中学,南接市事务局住宅楼和李园办事处住宅楼,北至花园村,全村总面积0.32平方公里。
村内的街道入常州路和南京路,出村路和主街道全部硬化。街区交通便利。南京路穿村而过,村庄周围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村名由来明初韩姓至此立村,取名韩家庄;后戴徇轩由河南迁居东关,约明朝末年其次子戴当道由东关迁入韩家庄,久住之后,戴姓繁衍开来,戴姓比韩姓多,遂改名戴家庄。
隶属沿革戴家庄在清代康熙五年(1666)属太公乡。民国二十年(1931)属平度县一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一区永清镇。1938年1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53年属平北县一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蟠桃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蟠桃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李园街道办事处。
主要产业自建村起,以农业为主。以种蔬菜,韭菜、小红萝闻名胶东半岛。20世纪60年代始发展集体副业,先后建起占地3200平方米的青砖窑厂、奶牛厂、羽毛厂、板式彩色家具厂、红光化工厂、机械部件修配厂、石墨制品厂等企业8家,利润总额61162元。自1995年到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增至14家,工业总产值达1245万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平度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区建设的战略,促使戴家庄这片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戴家庄人摒弃旧观念,奋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古老的村庄被鳞次栉比的楼房所取代,戴家庄通过拆迁改造,真正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城区。村民们告别世代居住的平房土屋,享受着物业管理的文明生活。
经济概况2005年,全村126户,301人,耕地面积93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710万元,农民人均所得6498元。该村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排序第5位。
社会事业2004年,投资200多万元建成1958平方米的实验幼儿园1处,全村幼儿免费入托。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
荣誉称号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2]。
3、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宝石城街道戴家庄村位于街道西部,东距街办约5华里,距昌乐县城约4华里。明朝初年,戴姓从河北枣强县迁此建立聚落,因其姓而得名。整个村庄呈正方形,西、南两面临大、小丹河,胶济铁路、王潍公路分别从村前和村后经过,自然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戴家庄村是汉剧县城故址。清嘉庆《昌乐县志?古迹考》说“剧县故城旧志谓在县西十里”。今城西民间传说为古城者,仅戴家庄一处。郦道元《水经注》所说东丹水“北迳县,合西丹水”中的所谓“县”,其方位与戴家庄遗址地貌相一致。戴家庄遗址即剧县城故址。剧县城遗址,西临大丹河,北依小丹河,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遗址西北角曾有一处高台地,俗称“城顶子”。据村民反映,由于大水泛滥冲刷,今“城顶子”已不复存在。
剧县城是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今昌乐境内的重要城邑。始建于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因其位于淄川国都城剧的南部,故又称之为剧南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5月,朝廷将淄川懿王之子刘错封为剧原侯,剧县城便成为剧原侯国之都。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迁北海国都至剧县,同时作为诸侯国都和县治,直至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剧县曾发生过许多彪炳青史的故事。
张步造反。东汉建武二年(27年),将军张步诛杀光禄大夫伏隆,据剧为都。光武帝刘秀派将军耿弇镇压,张步逃至弥河,耿弇追至,时刘秀已进驻剧城,张步无奈投降(嘉庆《昌乐县志?总记》)。
董宣抑制豪强。东汉建武年间,河南陈留圉人董宣迁任北海国相。剧县大姓公孙丹在建造宅院奠基时,为“驱凶避邪”,阴使其子杀一路人,埋于院舍基内。事泄后,董宣将其收而杀之。公孙丹宗族亲党30多人,聚集相府,号叫鸣冤。董宣知其尽是横行乡里的市井恶棍,遂借机以依附王莽、勾结海盗之罪,全部收而下狱,尽数杀之。此案触怒青州刺史,惊动朝廷。光武帝先以滥杀罪将其下狱,后真相大白又将其赦免。董宣除暴安良的传奇,至今仍在丹河流域广为传颂。
孔融相北海。汉末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建安年间出为北海国相。时值黄巾起义军大盛之年,孔融莅任即“收合士民,讲兵习武,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著举贤良”,使北海文风为之一振。
历史上的剧县曾产生过许多著名人物。如著名文学家、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三国时期吴国著名辅政大臣滕胤;辅佐前秦皇帝符坚统一中国北方的宰相王猛等都是剧县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