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塔利·金茨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2003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

校教授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 Leggett 1938-)和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表彰三人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维塔利·金茨堡1916年10月4日生于莫斯科。1942年,莫斯科大学授予金茨堡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外,金茨堡曾任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理论室主任、俄罗斯科学院顾问,发表过400多篇科学论文及10多部关于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及宇宙射线方面的专著。 他在上世纪50年代与一些科学家率先提出了有关二型超导体的理论。

他在上世纪50年代与苏联科学家列夫·郎道(郎道因对凝聚态的研究成果获得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率先提出有关Ⅱ型超导体的理论。2003年,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的开创性贡献,87岁高龄的金茨堡与另外2名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9年11月8日晚间因病于莫斯科去世,享年93岁。

研究领域在前苏联和现在的独联体国家中,科学界没有人不知道维塔利·金茨堡。苏联百科词典上就有他的生平和科研工作介绍。维塔利·金茨堡193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系,1940年进入俄罗斯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66年当选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涉及超导体和超流体、无线电传播、天体物理学、宇宙射线的产生、等离子体、晶体光学等领域。

突出贡献

1950维塔利·金茨堡与苏联科学家列夫·郎道(因对凝聚态的研究成果获得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一种描述超导等现象的公式,在此基础上,1957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提出了一种能够解释II型超导体特性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II型超导体中的电流形成了一个个小旋涡,如同水流中的旋涡一样,这些旋涡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点阵,就像排列整齐的士兵方队一样。这样可以使超导体中电子运动的阻力消失,又可以使磁场能够从点阵中的通道通过。可以这样理解:让混乱的人群

维塔利·金茨堡

前进的难度很大,而让排列整齐的士兵方队前进很容易,前进的阻力大大减少,这就是II型超导体电阻消失的原理;同时,士兵方阵队与队之间的通道很容易让人们通过,这就是II型超导体允许磁场通过的原理。从此,物理学对超导理论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1943年正当苏联卫国战争进入转折时期,维塔利·金茨堡及其同事被撤离到喀山。在这里维塔利·金茨堡开始研究超导现象。从此,他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现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的研究论文超过百篇。

1950年,维塔利·金茨堡与郎道提出了描述超导现象的理论公式。1957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在维塔利·金茨堡提出的理论基础上,成功地解释了II型超导体特性的理论。但维塔利·金茨堡承认,当时他研究超导现象时并没有想到它能在实践中获得如此广泛的运用。比如,在核磁共振成像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

荣誉被记录于前苏联百科词典

1953年,获得苏联国家奖。

1966年,获得苏联最高奖章——列宁勋章。

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