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麋鹿苑位于京南 10km ,原皇家猎苑的旧址,也是北京市 2010 年的城市规划中,南海子郊野公园的核心区域。由于是珍稀物种麋鹿的灭绝地和重引入场所,因此,具有麋鹿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职能。作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2006 年 7 月起成为首都第一批免费对市民开放的户外类生态博物馆,麋鹿苑的科普教育和观光游览功能日趋完善。在景观规划设计上,麋鹿苑紧紧围绕“生物保护、自然和谐”的理念,以自然野趣的生境和湿地景观特色为目标,致力于恢复和提高三海子地区生物的多样性、自然性和完整性,继承燕京十景之一“南囿秋风”的历史文脉,贯彻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保护理念于景观规划设计之中。1景观设计的原则
以生态的思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设计的首要原则,坚持以北京的乡土树种为骨干和基调树种,合理进行乔、灌、草的搭配,运用植物典型特征建立和恢复的人工结合自然的各种植物群落,不仅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且将动植物科普知识的普及融入到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既让游客和参观者获得知识,又激发了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地形、地貌改造
在地形、地貌的规划和改造上,麋鹿苑遵循“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充分利用现况地形,继承弘扬苑囿文化,在粗放管理中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结合地形开展湿地重建和恢复项目。
麋鹿苑地貌类型属于古永定河冲积平原,土壤组成物质主要是黄褐色壤质和砂质冲积物。地势较低,地面平坦,向南倾斜并稍向河流倾斜,发育有宽浅排水河道,古河迹仍有清晰保留,并有沼泽、湿地和盐碱地分布,潜水埋藏较浅。原地下水丰富,泉眼密布,近年来地下水位下降,原南海子湿地逐渐干涸。由于土壤结构在湿地的营建中起着重要作用,现有土层营养物含量低,跑水快、存水难,不利于植物生长。黏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因此麋鹿苑在人工湿地恢复建设中使用 1 ~ 1.5m 厚的黏土构筑湿地防渗层,防渗层上再覆盖 0.3 ~ 0.5 的本地土,既保障湿地与自然界之间的水体交换,又为湿地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麋鹿苑在湿地生态护岸技术上,以自然隆起的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还能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净化过滤作用,同时,也形成自然和谐、富有生机的滨水景观。
麋鹿苑在一些水面较为开阔的地方建造小岛,如以春季植物景观为特色的“桃花岛”,占地面积约 20 亩,设计上采用三面环水的半岛形式,狍子、夜鹭、牙獐等动物可游水上岛,隐蔽林下,游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岛上遍植山桃( Prunus da-vidiana )和垂柳( Salix babylonica ),在早春时节构成“桃红柳绿”的优美景致,树下陈设芦苇草垛若干,以方便苑中散养动物觅食、藏身。水中植物以荷花( Nelumbo nucifera )、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香蒲( Typha angustifolia )为主,池塘中的鲢鱼、草鱼既是过往鸥鹭的美食,又能净化水质减少因富营养化引起的绿藻红藻等。夏秋时节, 500m 外蛙鸣蝉噪不绝于耳,良好的环境自然招引许多鸟类和涉禽在此觅食、驻足和栖息繁殖,以其层次丰富、赏心悦目、动植物相得益彰的湿地景观,成为麋鹿苑观鸟赏荷的一处佳境。
3植物的配置和选择
根据调查表明,北京麋鹿苑现有鸟类 81 种,乡土植物 206 种,小型哺乳动物 38 种。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不仅要满足游憩、观赏的“绿化、美化、香化、彩化”的功能。同时,在植物配植方面,应着重考虑野生动物生存的基本要素———即对食物、水源和隐蔽物的需求。通过植物配植,麋鹿苑景观和功能分区可大致划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区。
自然区
主要为麋鹿保护的核心区域,禁止人为进入干扰,面积约 480 亩。内有浅湖 3 个,造型优美,分别呈月牙型、圆型、马蹄形。湖边自然生长了芦苇、香蒲、 草( Scirpus triqueter )、红蓼( Polygonum orientale )、黑三棱(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等湿地植被。为了满足散养动物的采食需要,部分区域混播苜蓿( Medicago sativa )、黑麦( Secale cereale )和长芒稗( Echinochloa caudata ),间生播娘蒿( Des-curainia sophia )、夏至草( Lagopsis supina )、光稃茅香( Hierochloe glabra )、苋菜( Acalypha wilkesiana )等。麋鹿保护核心区地势较低,与环苑游览路以藤本多花蔷薇( Rosa multiflora )绿篱隔离,利用高差种植乔木刺槐( Robinia pseucdoacacia )和圆柏( Sabina chinensis )加强蔷薇的垂直绿化效果,既自然的过度了游路和核心区的高差,又确保了视线的通透,还有隔景艺术效果。每年 5 ~ 7 月蔷薇花盛开,远看似花环,近看如花毯。
半自然区
环苑路为麋鹿苑的主要道路系统和参观游览主线,环苑路两侧为麋鹿苑内管理粗放、人工种植结合自然更新演替的半自然区。两侧植物多为野生或建苑之前的遗存,有毛白杨( Populus tomentosa )、青杨( Populus cathayans )、垂柳( Salix babyloni-ca )、榆树( Ulmus pumila )、国槐( Sophora japonica )、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 )、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和圆柏,灌木以抗性较强的荆条( Vitex negun-do )、紫穗槐( Amorpha fruticosa )、酸枣( Zizyphus jujuba )为主,集中丛植金银木( Lonicera maackii )在道路两侧既可观花又可观果。在 2.5km 长 30m 宽的半自然区开阔地带栽植果树,为鸟类提供食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如白梨( Pyrus bretschnei-deri )、枣树( Zizyphus jujuba )、柿树( Diospyros kaki )、君迁子( Diospyros lotus )、桑树( Morus alba )、李( Prunus salicina )、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等。人工播种的二月兰(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与自然生长的灌草作为护坡地被。笔者调查记录到的野生地被植物有枸杞( Lycium chinense )、杠柳( Periploca sepium )、曼佗罗( Datura stramonium )、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甘野菊( 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 )、紫花地丁( Viola yedoensis )、益母草( Leonurus japonicus )、夏至草( Lagopsis supina )、独行菜( Lepidum apetalum )、藤长苗( Calystegia pelli-ta )、反枝苋( Amaranthus retroflexus )、苘麻( Abutilon theophrasti )、角蒿( Incar-villea sinensis )、萝摩( Metaplexis japonica )、三齿萼野豌豆( Vicia bungei )、糙叶黄芪( Astragalus scaberrimus )、朝天委菱菜( Potentilla supina )、华北糖芥( Erysi-mum macilentum )、打碗花( Calystegia hederacea )、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 )、抱迫茎苦荬菜( Ixeris sonchifolia )等。这些林下花草虽不引人注目,但在完全人工园林化的城市绿化中已经鲜见了。结合植物的特征建立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植物小群落,在麋鹿苑内
通过科普讲解牌提示游客该植物科属、花期、用途等,让游客近距离观察植株的不同形态特征、色彩和质感,科普教师结合植物叶、茎、根上生活的各种小昆虫进行讲解,使游客在微观动植物世界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
在草坪的设计上,考虑到满足郊野公园粗放管理的需要和动物对食物的需求,同时追求野趣,看似无心却是有意的建成野花草坪,不设置绿篱,缩短游人和大自然之间的距离,增强其与花草树木之间的亲密感。园林草坪中被去除的杂草被予以保留,如大刺儿菜( Cirsium setosum )、泥胡菜( Hemistepta lyrata )、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抱茎苦卖菜( Lxeris sonchifolia )、苦菜( Ixeris chinensis )、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夏至草、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l )、斑种草( Bothriospermum chi-nense )、平车前( Plantago depressa )、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 菜( Rorippa indica )、直酢浆草( Oxalis bowiei )、野艾蒿( 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等。但是保留并非听之任之,适当有效的管理是必须的。对生长过旺或对其他植物生长造成影响的野草应修剪或铲除。在山桃、海棠、珍珠梅主等主干较低的树墩内,野草的铲除需留出树池,使其通风透光,利于树木的生长 ; 游览线路两边过高过密的杂草,要求在确保景观的前提下,进行修剪,使游人正常通行。
人工区
科普教育活动区,内设鹿科动物展览馆,大燕窝、灭绝动物多米诺、鲨鱼翅、动物模仿秀和滥伐的结局等科普教育设施。植物配植上,以建苑初期遗存的乔木为主,主要为高大的泡桐和毛白杨,地形尽量保留现状,自然植被随意生长,枯木、倒树残存期间。将科普设施星罗棋布于良好的植被群落之中,例如“鲨鱼翅”以绿色开阔的苜蓿地为背景,影射为浩瀚的海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滥发的结局”置于泡桐林内,利用枯木制造听觉效果游戏,让游客体会自然界生物间信息传递的涵义,感受自然之魅力。
麋鹿还家纪念园位于科普楼东侧,为游人休憩、观景的场所。花园北侧以英国十四世贝福特公爵塑像点题,雕像两侧对植玉兰( Magnolia denudata ),大面积种植月季( Rosa chinensis )、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为背景,小乔木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环簇。园内以观赏性较高的乔木作为绿化的骨架,如白皮松( Pinus bungeana )、雪松、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银杏、合欢、核桃树、花楸、元宝枫( Acer truncatum )、龙桑( Morus abla cv.Tortuosa )、李和山楂,纪念园内浓荫匝地,即便烈日当头也凉爽幽然。花灌木在应用上突出春季和夏季景观,运用了榆叶梅( Prunus triloba )、棣棠( Kerria japonica )、樱花( Prunus serrulata )、贴梗海棠( Chaenomeles speciosa )、郁李( Prunus japonica )、黄刺玫( Rosa xanthina )、红瑞木( Cornus alba )、紫薇、木槿和玫瑰( Rosa rugosa ),林下地被种植耐阴的紫萼( Aster tataricus )和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 )等宿根草花。
溪水半绕公爵塑像,迂回至纪念园南面,汇入湖面。湖中水生植物有睡莲( Nymphaea tetragona )、千屈菜( Lythrum salicaria )、黄鸢尾( Iris pseudacorus )、水芹、野慈姑、花叶水葱( Scirpus tabernaemontani cv.Zebrinus )、梭鱼草( Ponted-eria cordata )、浮萍( Lema minor )、泽泻(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凤眼莲、水鳖( Hydrocharis )、荇菜( Nymphoides peltatum ),苑内鸿雁、绿头鸭和水中的锦鲤,或闲庭信步畅游期间,或穿梭而过各得其乐。众多水生植物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景观层次,装饰了水面,更突出了麋鹿苑的“自然野趣”。
4水体的设计理念与创新实践
水是湿地的灵魂,也是世间万物的源泉。在园林造景上,水的灵秀之气不可替代。动物对于水的需求则与造景截然不同。麋鹿苑是典型的湿地环境,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以恢复“自然”湿地景观为主,保护动物栖息生境。同时以营造充满野趣的领土景观为特色,吸引公众的到来,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达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宣传作用。
近年北京地区大环境变迁,地下水位下降,原有湿地正在或已经干涸。由于麋鹿苑地表水渗漏严重,动植物需水量增多。麋鹿苑将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城市中水引入苑内加以利用。考虑到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们的饮水安全,再生水需经过净化处理才能被利用,因此,开展了一些利用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建立再生水净化体系,恢复湿地的实验。该体系既可以净化水体,还可以创造优美意境,同时也是湿地功能和环保理念的科普讲解和演示平台。
人工净水湿地位于麋鹿苑北部,占地面积约为 1800m 2 ,形状为梯形,长 90m ,西部宽为 13m ,东部宽为 26m ,呈阶梯状串联预处理、潜流和表面流三个部分。在潜流湿地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内部流动,可充分利用生长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丰富的芦苇根系以及表层土和填料的截留作用,提高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在地表流湿地系统中,再生水在湿地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它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污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是靠生长在浅水中的水葱、香蒲、野慈姑、菰等植物水下部分的茎、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
5生态设计示例
在保护自然生境、恢复湿地景观、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景点的设计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自然,而应该别具匠心,略加修饰。看似不经意之间,往往又精心修饰,让和谐的人工景致镶嵌于自然的基底之上,独特又不失和谐。
观鹿台
以青砖石为主材,仿旧城墙砌筑,游人置身其中,动物游离其外,基调自然,构成动物与人和谐共处的场景。东方护生诗画老藓缘墙,败槁布地。五叶地锦满布墙体,期间夹杂丰子恺的中国传统文化护生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护自然,敬天惜物的诗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利于环境的一面。是环境教育的特色产物。
宣教广场
结合土坡地形,以直径 20cm ~ 30cm 圆木做成阶梯式挡土墙,每级高 0.5m ,宽 0.6m ,三七灰土找平并铺上青石板,形成自然的阶梯式看台座椅。造型宛如新月,面向水面,半围合青石板铺装小广场,夏季林荫匝地,水面吹来凉风徐徐,是开展小型科普宣传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自娱自乐表演节目的小舞台。
“南囿秋风”石碑
与“西山晴雪”、“卢沟晓月”等并称为燕京十景,如今在南海子麋鹿苑得到部分复原,一块高约 8m 的巨石矗立在纪念园湿地景观湖畔,正面是乾隆手书的“南囿秋风”四个大字,与周围的波涛般起伏的芦苇形成一刚一柔的鲜明对比,既是点景之石,也是点睛之笔。
中山林—平凡的纪念
油松、龙柏、侧柏都是比较普通的常绿树种,在本设计中,把油松呈半圆形排列,中间环抱中山纪念林石碑,前方 10 × 10 的龙柏、侧柏方格网状树阵,在自然乡土植被景观背景上,尽显其高贵典雅,又突出中山纪念林之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