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科别列夫(Михаил Дмитриевич Скобелев),(1843.9.29—1882.7.7),俄国军事家,步兵上将(1881),中亚征服者。
中亚征服者

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科别列夫这个双手沾满中亚人民鲜血的刽子手1843年生于圣彼得堡,1868年毕业于俄国总参学院,有军事天赋,是俄国近代较著名的军事家。1873年参加了远征希瓦的战争,屡立军功。1875-1876受考夫曼派遣去镇压浩罕民族大起义,在人员严重不足,后勤补给不畅的情况下,仅用几个月时间血腥镇压了这次规模浩大的起义,4万中亚各族人民悲惨遭屠杀。1876年3月俄罗斯帝国正式吞并浩罕汗国,改为斯科别列夫任省长和军队司令的费尔干纳省。其在中亚任职时间不长,但非常凶狠,依靠军事手段来维持殖民统治。只要土著居民稍微表现出一点不满情绪,马上便会遭到血腥镇压。若是某地发现一具被打死的俄罗斯人的尸体,附近的村落便会被烧光。斯科别列夫在亚洲时的名言是“在亚洲,和平的长久与短暂是与你对敌人的屠杀直接成正比的,我认为这确是一条定理。对他们打击得越凶狠,他们就安分得越长久。”
俄土战争其最辉煌的时期不是在中亚,而是在土耳其。1877年俄罗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爆发了大规模战争,结果土耳其惨败,巴尔干半岛原属于土耳其统治的几个民族纷纷独立,成为列强激烈争夺的对象,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买下了祸根。在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后斯科别列夫被从中亚调往欧洲,先是在俄军总司令部任参谋,后来担任混成哥萨克师参谋长,并行使师长职权。1877年7月的第二次普列文大战中,任高加索哥萨克旅旅长,8月猛功洛夫恰时,任独立支队队长(特种部队)。第三次普列文大战中任攻城左翼部队总指挥。以后担任16师师长,出色得指挥16师进行封锁普列文和在恶劣的冬季翻跃巴尔干山脉的伊米特里亚山口的行动。在舍诺沃决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878年2月攻占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附近的圣斯泰法诺。为俄国最后在谈判桌上的胜利大大增加了砝码。
攻占土库曼他支持巴尔干半岛民族脱离土耳其奥斯曼独立,所在部队在保加利亚重创土耳其军队,客观上为保加利亚人民自由独立战争帮了大忙,使其在俄国和保加利亚享有盛名。保加利亚许多城镇街道广、场和公园以其名字命名。1878-1880升军长,1880年由于俄军在1879年攻打土库曼阿哈尔捷金绿洲(著名的汗血马--阿哈尔捷金马产地)的重镇格奥克•帖佩时,遭到英勇的土库曼人的沉重打击狼狈窜回。斯科别列夫又被调到土库曼前线,率领11000人的大军带着97门大炮再度大举入侵土库曼,在1881年1月12日攻占格奥克•帖佩,城堡内发现6500具土库曼人的尸体,接着斯科别列夫下令,不分男女老幼,又疯狂残杀了8000名土库曼人。斯科别列夫晋升陆军上将获得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882年再度被调回欧洲,在巴黎支持巴尔干人民反抗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和奥匈帝国侵略的政策。沙皇俄国的军事总体上说是落后于最发达的西方国家的,但斯科别列夫的军事学术观点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一点不落后西方。是一个有才干的军事家,即有渊博的军事知识,又勇敢无畏,主张勇敢果断行动,反对成规旧套和一些所谓的军事“权威”。屡次率领部队在客观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完成艰巨的任务。著有《步兵第4军军长、侍从将军斯科别列夫论组织地方军事机构和论军》》、《围攻坚吉尔捷佩要塞》等著作后来都成为军事院校用作研究课本。1882年7月7日去世前有东正教人员问他,是否对当年在土库曼格奥克•帖佩一次就杀掉8000平民后悔。他回答“唯一后悔的就是没有杀掉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