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沙柳·植物名称: 沙柳

学名: Salix psammophila

别名: 筐柳、降马[藏名] 生境分布: 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

入药:以鲜茎、叶、树皮入药。

性味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辛甘,温。”入肺、心、肝、脾经

功能主治: 解表祛风。主治麻疹初起,斑疹不透,皮肤瘙痒,慢性风湿。

用法用量: 1~3钱。

科属: 杨柳科柳属

类别: 灌木

主要性状: 小枝幼时具绒毛,以后渐变光滑。树皮幼嫩时多为紫红色,有时绿色,老时多为灰白色。茎表层角质层较发达。叶互生,叶的结构具有旱生植物的特征;为等面叶,叶肉组织只有栅栏薄壁组织细胞,而无海绵薄壁组织细胞;栅栏薄壁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维管束极为发达。在叶缘及中肋外被又一层角质层,叶边缘皮下还有两层下皮层,气孔微凹。柔荑花序无柄。果为蒴果长圆形。

习性特点: 抗逆性强,较耐旱,喜水湿;抗风沙,耐一定盐碱,耐严寒和酷热;喜适度沙压,越压越旺,但不耐风蚀;繁殖容易,萌蘖力强。

繁殖方法: 扦插

应用: 生长迅速,枝叶茂密,根系繁大,固沙保土力强;利用价值高;是我国沙荒地区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

沙柳为沙漠植物,也是极少数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一种植物。其幼枝黄色,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枝条丛生不怕沙压,根系发达,萌芽力强,是固沙造林树种,其天敌为沙柳毒蛾,生长在西北地区。近来用于作北方防风沙的主力,是“三北防护林”的首选之一。

沙柳可做纸板,造纸。它所含的热量和煤差不多,可发展成每三至六年砍一次的绿色沙煤田。

沙柳·中药材【出处】出自《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拼音名】Shā Liǔ

【别名】筐柳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乌柳的枝叶、树皮或须状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cheilophila Schneid.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枝叶,夏、秋季采须状根,全年采收树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灌木或小乔木,枝初被绒毛,后无毛。芽具长柔毛。叶片线形,长2.5-5cm,宽3-7mm,上面绿色,疏被柔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柔毛;叶缘我卷,上部具腺锯齿,下部全缘;叶柄具柔毛。花序与叶同时开放,基部具2-3小叶;雄花序长1.5-2.3cm,密花;雄蕊2,完全合生,花药4室,黄色;苞片基部具柔毛;腺体1,腹生;雌花序长1.3-2cm,密花,花序轴具柔毛;子房密被短毛;腺体1。蒴果长约3mm。花期4-5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50-3 000m的山河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辛;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散瘀消肿。主麻疹初起;斑疹不透;皮肤瘙痒;慢性风湿;疮疖痈肿;腰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解表祛风。治麻疹初期,斑疹不透,皮肤瘙痒,慢性风湿。

2.《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疮疖痈肿,树皮捣烂敷。

【摘录】《中华本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