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兹席尔德黑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施瓦兹席尔德找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解,它代替了一个球形黑洞。施瓦兹席尔德揭示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令人吃惊的含义。他指出,如果恒星质量被集中在足够小的区域,恒星表面的引力场就会变得这么强,甚至光都不可以逃逸。这就是现在我们成为黑洞的东西,它是时空中以所谓的事件视界为界的区域。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可能从黑洞到达远处的观察者。

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多数物理学家,包括爱因斯坦都很怀疑,物体的这么极端的形态在世纪的宇宙是否真实发生过。然而,现在我们理解,任何足够重的非旋转的恒星,不管它的内部结构多么复杂,当它耗尽了核燃料,将必然坍缩成完美的球状的施瓦兹席尔德黑洞。黑洞的事件视界的半径(R)只依赖于它的质量;它由下式给出:

R=2GM/c^2在这个公式中(c)是光速,(G)是牛顿常数,而(M)是黑洞质量。例如,和太阳等质量的黑洞,其半径只有两英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