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书 名: 老北大讲义-中国史学通论·中国文学史

作者:朱希祖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
ISBN: 9787538726305
开本: 16开
定价: 17.00元
内容简介《中国史学通论》是在中国史学史方面最早的讲义,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在大学讲堂里系统讲授这类内容。
《中国文学史》内容涉及文字音韵训诂、文章修辞写作、文体文法、文学与国家、地理、考古、外交之关系、文章中德学之养成关系等,体例相当混杂。虽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但由这本书作为开端,促进了新的文学秩序的形成,确实是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编辑推荐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促生了中华教育的圣地;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规范了中华学子的心路;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强化了中华学术的骨骼;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
作者简介朱希祖(1879~1944),一代史学大家、南明史研究权威,他既继承了老师章太炎的治史精华,又对西洋史学理论宽容地吸收,既重视历史史实的考据,又强调历史哲学的重要,这在新史学的建设中,就方法论而言,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治学方向,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图书目录中国史学通论
中国史学之起源
一史字之本谊
二有文字而后有记载之史
三再论书记官之史
四 未有文字以前之纪载
五再论追记伪托之史
六论历史之萌芽上
七论历史之萌芽下
中国史学之派别
一编年史
二 国别史
三传记
四政治史与文化史
五正史
六纪事本末
附录
一 太史公解
二汉十二世著纪考
中国文学史
第一篇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书隶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一论未有书契以前之世界
二论书契创造之艰难
三论书契开物成务之益
四论五帝三王之世古文之变迁
五古文藉许书而存
六 六书之名义区别
七六书之次第
八古文籀文之变迁
九籀文以后之变迁
十 大篆小篆之变迁
十一传说文之统系
十二篆隶之变迁
十三篆隶与八分之别区
十四隶草之变迁
十五北朝南朝文字之变迁
十六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第二篇古今音韵之变迁
一群经音韵
二周秦诸子音韵
三汉魏音韵
四六朝音韵
五经典释文音韵
六广韵
七唐韵
八集韵
九宋礼部韵
十平水韵
十一翻切
十二字母
十三双声
十四六朝反语
十五三合音
十六 东西各国字母
十七 宋元明诸家音韵之学
十八国朝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引之诸家音韵之学
第三篇古今名义训诂之变迁
一虞夏商周名义训诂之变迁
二列国风诗名义训诂之变迁
三春秋战国名义训诂之变迁
四 尔雅兼收周秦诸子之名义训诂
五秦始统一名义训诂之变迁
六 方言之训诂名义变迁最繁
七释名考经籍名义可据
八广雅萃集汉儒笺注名义训诂
九唐颜师古匡谬正俗
十 南唐徐铉说文新附字
十一陆佃埤雅之名义
十二朱子究心名义训诂之据
十三 宋儒名义训诂之疏密
十四骈雅之润色词章
十五天算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十六地舆家名义训诂变迁
十七 制造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十八古人名义训诂不可拘执
第四篇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关于世运之升降
一皇古治化无征不信
二虞唐治化之文
三夏后氏治化之文
四殷商治化之文
五豳岐治化之文
六文武治化之文
七 阙里治化之文
八邹孟治化之文
九荀子治化之文
十秦始皇治化之文
十一汉以后治化词章之分
十二六朝词章之滥
十三唐人以词章为治化
十四五代之治化所在
十五辽金治化之文不同
十六 宋元治化之广狭词章之工拙
十七 明人之治化词章误于帖括
十八论治化词章并行不悖
第五篇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
一孔门教小子应对之法
二六年教以数与方名之法
三闻一知二之捷法
四举一反三之捷法
五反言以达意之法
六虚字联络实字达意法
七虚字承转实字达意法
八虚字分别句读以达意法
九虚字以为发语词达意法
十虚字为语助词达意法
十一虚字语助词用为疑问法
十二虚字用于形容词法
十三虚字用为赞叹词法
十四修辞分别雅俗异同法
十五修辞必求明密法
十六修辞当知颠倒成文法
十七修辞引用古人成语法
十八修辞勿用古字古句法
第六篇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
一 高宗纯皇帝之圣训
二言有物之大义
三总论篇章之次序
四初学章法宜分别纲领条目
五初学章法宜先明全章之意
六初学章法宜立柱分应
七初学章法宜因自然次第
八初学章法宜知层叠进退
九初学章法宜知承接收束
十初学章法宜知首尾照应
十一初学章法宜知引用譬喻
十二初学章法宜知调和音节
十三初学扩充篇幅第一捷法
十四初学篇法宜一意贯注
十五初学篇章宜分别文之品致
十六治事文之篇法
十七纪事文之篇法
十八论事文之篇法
第七篇群经文体
一经籍为经国经世之治体
二周易言象数之体
三周易文言之体
四周易支流之别体
五尚书今古文辨体
六 尚书家为古史正体
七 禹贡创地志之体
八洪范为经史之别体
九诗序之体
十三百篇兼备后世古体近体
十一淫诗辨正
十二周官为会典之古体
十三仪礼为家礼之古体
十四礼记创丛书之体
十五春秋创编年之体
十六三传辨体
十七经学随时而变体
十八皇朝经学之昌明
第八篇周秦传记杂史文体
一逸周书为别史创体
二大戴礼为传记文体
三周髀创天文志历志之体
四国语创戴记之体
五 国策兼兵家纵横家舆地家诸体
六世本创族谱之体
七 竹书纪年仿春秋之体
八 山海经与禹贡文体异同
九穆天子传非本纪体
十七经纬文体之大略
十一神农本草创植物教科书文体
十二黄帝素问灵枢创生理学全体学文体
十三 司马法创兵志之体
十四 家语与论语文体之异同
十五孔丛子创世家之体
十六晏子春秋创谏疏奏议之体
十七 吕氏春秋创官局修书之体
十八汉以来传记述周秦古事之体
第九篇周秦诸子文体
一管子创法学通论之文体
二孙子创兵家测量火攻各法文体
三吴子文体见儒家尚武之精神
四九章算术文体之整洁
五墨子发明格致新理之文体
六老子创哲学家卫生学家之文体
七庄子文体真伪工拙之异同
八列子创中国佛教之文体
九文子之文体冗杂
十 商君书创变法条陈之文体
十一韩非子创刑律之文体
十二公孙龙子创辨学之文体
十三鬼谷子创交涉之文体
十四鹞冠子不立宗派家之文体
十五屈子离骚经文体之奇奥
十六诸子伪书文体之近于古者
十七诸子佚文由近入辑录之体
十八学周秦诸子之文须辨其学术
第十篇史汉三国四史文体
一史记为经天纬地之文
二史记通六经自成一家之文体
三 史记本纪世家文体之辨
四 史记世家列传文体之辨
五史记十表创统计学之文体
六 史记列传文体之奇特
七褚少孙裴驷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增补史记文体
八归震川评点史记之文体
九汉书仿史记之文体
十汉书地理志之文体
十一汉书艺文志之文体
十二汉书西域传文体
十三班昭续成汉书八表并天文志之文体
十四后汉书纪传后附论赞之文体
十五司马彪续汉书志之文体
十六三国志文体之创例及正统所在
十七裴松之注三国志之创例
十八读史勿为四史所限
第十一篇诸史文体
一晋书文体为史臣奉敕纂辑之始
二宋书文体皆因前人之作
三南齐书文体多谀辞
四 梁书陈书文体成一家之言
五魏书文体惟官氏志最要
六北齐书文体自成一家规模独隘
七 北周书文体欲复古而未能
八隋书文体明备十志尤称精审
九南北史仿史记纪传之文体
十新旧唐书文体之异同
十一 旧五代史文体仿三国志新五代史文体仿史记
十三宋史文体之繁舛
十三辽史文体之简要
十四金史文体中交聘表最善
十五元史文体多疏舛
十六明史文体集史裁之大成
十七 编年文体温公通鉴似左氏朱子纲目似公谷
十八三通文体之异同
第十二篇汉魏文体
第十三篇南北朝至隋文体
第十四篇唐宋至今文体
第十五篇骈散古合今分之渐
第十六篇骈文又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之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