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作品《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基本介绍保尔·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于一八七五年六月六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城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托马斯·约翰·亨利希·曼(1840—1890)是经营谷物的巨商,后任参议及副市长;母亲尤莉亚·曼(1851—1923)生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出身富贵,有葡萄牙血统。父亲严肃、冷静,富于理智,而母亲则热情奔放,爱好艺术。哥哥亨利希·曼以后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1890年10月,父亲去世,商行倒闭,全家遂于一八九二年迁至慕尼黑定居。翌年,他在文科中学毕业,后即在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托马斯·曼早年即爱好文学艺术,博览群书;学习期间,他曾用保尔·托马斯的笔名在《春风》及《社会》杂志上发表诗歌与论文,但并不为人注目。在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时,他仿效法国作家布尔热和莫泊桑的风格写了一篇以女演员和大学生的恋爱为题材的故事,这就是一八九四年十月在《社会》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堕落》 。著名作家理查·戴默尔看到这篇作品,大为赞赏,曾去信鼓励他,并邀请他在杂志上共同协作,从此托马斯·曼投身于出版与写作事业的意志更为坚决,创作欲也越来越旺盛了。
托马斯·曼(ThomasMann,1875—1955),一八七五年六月六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市一个富有的粮商家庭。父亲曾任该市参议员。一八九一年,父亲去世,商行关闭,家业随之衰败。除托马斯·曼继续留在吕贝克市完成中学学业外,全家迁居慕尼黑。一八九四年,托马斯·曼中学毕业后,进慕尼黑的一家保险公司做见习生,同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沦落》 ,写一个女人沦落的故事。随后便决心走文学创作道路,开始在慕尼黑大学旁听历史、文学、艺术史和经济学等课程,并参与编辑其兄亨利希·曼主编的文学杂志《二十世纪》 。一八九五年,托马斯·曼随兄长亨利希·曼一起去意大利游历,着手创作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八九八年回国后任慕尼黑著名讽刺杂志《西卜里其斯木斯》的编辑,并出版小说集《矮个儿先生弗里德曼》 。
获奖理由

1929保尔·托马斯·曼德国“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个人经历一九一年,托马斯·曼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的《布登勃洛克一家》 ,引起了轰动,奠定了他在德国乃至欧洲文坛上的地位。“主要由于他日益被公认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一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九二九年他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描写了布登勃洛克家族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小说展示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德国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也揭示了金钱在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和婚恋问题上的主宰作用。作者用的是写实的手法,作品不仅结构严谨,观察精确,描写细腻,而且富有哲学玄思,具有“经典式”的思想主题和“创新式”的艺术手法。 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特里斯坦》 (1903)、 《托尼奥·克勒格尔》 (1903)和《魂断威尼斯》 (1912)三部被称为“艺术家小说”的中篇小说。此外还有三幕剧《菲奥伦察》 (1906)和讽刺小说《王爷殿下》 (1909)。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自称不过问政治的托马斯·曼错误地从卫护“德意志精神文化”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为德帝国主义参战辩护,并因此和他哥哥亨利希·曼及罗曼·罗兰等反战作家进行了笔战。后来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一九二二年发表著名演说《论德意志共和国》 ,表示拥护魏玛共和国,从而成为一名著名的民主战士,并和他哥哥取得了和解。一九二四年发表的长篇哲理小说《魔山》是托马斯·曼的另一部代表作。大学毕业生汉斯·卡斯托普从汉堡到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的一座疗养院去探望患肺病的表兄,结果却在那儿住了七年。原来他闯进了一座“魔山”。在这座“魔山”中,住着来自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病人,有精神空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享乐主义者,有崇尚理性和人道的乐观主义者,有信奉精神至上和非理性的耶稣会教士,也有热衷于精神分析的医生,等等。他们都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卡斯托普,要他安心地生活在这座笼罩着病态和死亡的“魔山”中。但最后卡斯托普意识到“人为了善和爱就不应该让死亡统治自己”,终于摆脱了等候死亡的思想,离开了疗养院,企图有所作为,但结果却被推上战争的屠场,消灭在炮火之中。作者通过这座虚构的疗养院,用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语言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病态社会和魏玛共和国时期流行的各种思潮,因而这部作品被称为“时代小说”。而且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在现实主义手法的基础上,还充分运用了象征、精神分析等现代主义手法,在创作手法上有所创新。进入三十年代后,托马斯·曼预感到法西斯的威胁,多次撰文和发表演说,呼吁德国人民提高警惕,防止德国再次走向灾难的深渊。还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 (1930),把法西斯比作魔术师,把他们的欺骗手段比作催眠术,用生动的艺术手法对法西斯作了无情的揭露。纳粹上台后,托马斯·曼被迫流亡国外,于一九三八年移居美国。流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并发表了一系列揭露和谴责法西斯罪行的演说,同时继续进行创作,发表了许多作品,其中主要的有采用《圣经·旧约》中有关约瑟的故事,带有颂扬犹太人,反对纳粹种族主义意图的长篇巨著《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全书共四部,包括《雅各的故事》 (1933)、 《约瑟的青年时代》 (1934)、 《约瑟在埃及》 (1936)和《赡养者约瑟》 (1943)。此外还有写歌德和青年时代的恋人夏绿蒂分别四十四年后在魏玛重逢的长篇小说《绿蒂在魏玛》 (1939)等。二战结束后,托马斯·曼又相继发表了反映艺术家悲剧的著名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 (1947)和宣扬赦罪,主张对战败的德国采取宽容政策的长篇小说《被挑选者》 (1951)。一九五二年,他移居瑞士后,又发表了再次探讨艺术家命运的?完成的长篇小说《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的第一部《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回忆录第一部分》(1954)等。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二日,托马斯·曼在瑞士的苏黎世病逝。
作品简介《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部关于资产阶级的小说,因为它所描写的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时代。它所描写的社会既不是广大得让读者难以理解,也不是狭小得令人窒息。这个中间层次有利于进行理智、周密和敏锐的分析,而小说自身的创造性力量,即诗一般叙述的意蕴,则来自于冷静、成熟、练达的思考能力。可在所有细小的差别中看到一个资产阶级文明,看到一个历史的地平线,看到时代的变化、人们的世辈变迁,看到各种人物从自我克制、粗犷和不自觉型逐步向具有优雅和脆弱情感的思索型演化。作品清晰地揭示了深藏在表象下面的生活实质;它气势豪放而绝未流于粗野,并笔触轻盈地描写了许多细微的事物;它是悲伤和严肃的,但绝不令人沮丧压抑,因为作者的揶揄才智以彩虹般的折射力使作品渗透着一种冷静、深刻的幽默感。 在具体、客观地刻画社会现象方面,《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德国文学中罕有其匹。尽管如此,除了其自身文学体裁的局限外,这部小说仍以其玄奥和谐的德意志先验主义思维创造了非同凡响的风格。这位青年作家非常娴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文学技巧,传神地体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尼采的批判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态度,同时这部小说的主要特色也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技巧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最大奥秘。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年份(公元)
获奖作者
国籍
获奖作品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诗人
法国
《孤独与深思》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历史学家
德国
《罗马风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挪威
《挑战的手套》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诗人。
法国
《金岛》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戏剧家、诗人
西班牙
《伟大的牵线人》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小说家
波兰
《你往何处去》
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诗人、文艺批评家
意大利
《青春诗》
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小说家、诗人
英国
《老虎!老虎!》
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1846~1926),哲学家
德国
《精神生活漫笔》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
瑞典
《骑鹅旅行记》
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作家
德国
《特雷庇姑娘》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比利时
《花的智慧》
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剧作家、诗人
德国
《群鼠》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诗人、社会活动家
印度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
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作家、音乐评论家
法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诗人、小说家
瑞典
《朝圣年代》
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作家。
丹麦
《磨坊血案》
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说家
丹麦
《天国》
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诗人、小说家。
瑞士
《奥林匹亚的春天》
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挪威
《大地硕果—畜牧曲》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法国
《苔依丝》
1922年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作家
西班牙
《不吉利的姑娘》
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诗人、剧作家
爱尔兰
《丽达与天鹅》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作家
波兰
《福地》
1925年
乔治·萧伯纳(1856~1950),戏剧家
爱尔兰
《圣女贞德》
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作家。
意大利
《邪恶之路》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哲学家
法国
《创造进化论》
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作家
挪威
《新娘—主人—十字架》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作家
德国
《魔山》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作家
美国
《巴比特》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诗人
瑞典
《荒原和爱情》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小说家、剧作家
英国
《有产者》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作家
俄国
《米佳的爱》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小说家、戏剧家
意大利
《寻找自我》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剧作家
美国
《天边外》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小说家
法国
《蒂伯—家》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作家
美国
《大地》
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作家
芬兰
《少女西丽亚》
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小说家、诗人
丹麦
《漫长的旅行》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诗人
智利
《柔情》
1946年
赫尔曼·黑塞(1877~1962)作家
德国
《荒原狼》
1947年
安德烈·纪德(1869~1951)作家、评论家
法国
《田园交响曲》
1948年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英国
《四个四重奏》
1949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家
美国
《我弥留之际》
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数学家、哲学家
国
《哲学—数学—文学》
1951年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瑞典
《大盗巴拉巴》
1952年
莫里亚克作家
法国
《爱的荒漠》
1953年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
英国
《不需要的战争》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家。
美国
《老人与海》
1955年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作家
冰岛
《渔家女》
1956年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诗人
西班牙
《悲哀的咏叹调》
1957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作家
法国
《局外人》、《鼠疫》
1958年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诗人、小说家
前苏联
《日瓦戈医生》
1959年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诗人
意大利
《水与土》
1960年
圣.琼.佩斯,作家
法国
《蓝色恋歌》
1961年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小说家
前南斯拉夫
《桥·小姐》
1962年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作家
美国
《人鼠之间》
1963年
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诗人
希腊
《“画眉鸟”号》
1964年
让·保尔·萨特(1905~1980)犹太人,哲学家、作家
法国
《苍蝇》
1965年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
前苏联
《静静的顿河》
1966年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犹太人,作家
以色列
《行为之书》
奈莉·萨克斯(女)(1891~1970)诗人
瑞典
《逃亡》
1967年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诗人、小说家
危地马拉
《玉米人》
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小说家
日本
《雪国》
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作家
法国
《等待戈多》
1970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作家
俄罗斯
《癌病房》
1971年
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诗人
智利
《情诗·哀诗·赞诗》
1972年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作家
德国
《女士及众生相》
1973年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小说家、剧作家
澳大利亚
《风暴眼》
1974年
埃温特·约翰逊(1900~1976)作家
瑞典
《乌洛夫的故事》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1904~1978)诗人
瑞典
《露珠里的世界》
1975年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诗人
意大利
《生活之恶》
1976年
索尔·贝娄,作家
美国
《赫索格》
1977年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诗人
西班牙
《天堂的影子》
197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作家
美国
《魔术师·原野王》
1979年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诗人
希腊
《英雄挽歌》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诗人
波兰
《拆散的笔记簿》
1981年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德语作家
英国
《迷惘》
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犹太人,记者、作家
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
1983年
威廉·戈尔丁(1911~1994)作家
英国
《蝇王》、《金字塔》
1984年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诗人
捷克
《紫罗兰》
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小说家
法国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1986年
沃莱·索因卡(1934~)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尼日利亚
《雄狮与宝石》
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
美国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1988年
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作家
埃及
《街魂》
1989年
塞拉Camilo Jose Cela 作家
西班牙
《为亡灵弹奏》
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人
墨西哥
《太阳石》
1991年
内丁·戈迪默(女)(1923~),作家
南非
《七月的人民》
1992年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诗人
圣卢西亚
《西印度群岛》
1993年
托尼·莫里森(女)(1931~)作家
美国
《所罗门之歌》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小说家
日本
《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1995年
希尼(1939~)诗人
爱尔兰
1996年
希姆博尔斯卡(女),诗人
波兰
1997年
达里奥·福,讽刺剧作家
意大利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
1998年
若泽·萨拉马戈,记者、作家
葡萄牙
《盲目》
1999年
君特·格拉斯,作家
德国
《辽阔的原野》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剧作家、小说家
法国
《灵山》
2001年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
英国
《到来之谜》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作家
匈牙利
《无形的命运》
2003年
库切(1940~)作家
南非
《耻》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女作家
奥地利
《钢琴教师》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2008),犹太人,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
英国
《看房者》
2006年
奥尔罕·帕慕克(1952~),作家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2007年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女作家
英国
《金色笔记》
2008年
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 ),“新寓言派”代表作家
法国
《乌拉尼亚》
2009年
赫塔·米勒(又译作赫塔·缪勒、赫塔·穆勒),小说家,诗人,散文家。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