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原籍广东南海,生于广东东莞。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在信号重构理论方面,提出了应用幅度谱和部分采样点重构信号的新定理,使所需的采样点由N/2减至N/6;提出了利用相位重构技术估计时延的新方法;提出了仅用幅度谱重构最小相位信号的新算法。与合作者在用不完全投影重建图像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投影关系定理;在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面,提出了利用测井资料提高地震剖面分辨率的新方法,以及高分辨率速度谱估计方法;与合作者提出了采用POCS图像复原技术恢复波阻抗剖面的方法;提出了基于零、极点估计的子波估计与反褶积方法;提出了用新的τ-S变换剔除多次波的方法,以及综合地质、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储层分布等。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衍达,先锋学院名誉院长。出生于1936年,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1981年,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作学术访问,1995-2001年,担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江西省经济发展与信息技术顾问、南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顾问、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顾问。
李衍达院士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他研究的仅用相位谱、幅度谱或附加部分时域采样点恢复有限长离散信号等问题,在信号重构理论及算法的研究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将新的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方法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取得了开拓性成果。
李衍达院士发表了《信号重构理论及应用》、《信息世界漫游》、《信息与生命》等多部著作和论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国家特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