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七集电视剧《施琅大将军》,是国家广电总局重大历史题材。该剧筹备拍摄历时两年,投资两千多万元,由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制,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以清朝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著名爱国将领施琅将军成功统一国家的历史过程。艺术地再现了施琅将军为平定台湾,实现国家统一,贡献毕生精力的英雄壮举。全剧紧紧围绕是否收复台湾,是否允许分裂势力“自立乾坤”,是否起用施琅为平台主帅,平台战略如何付诸实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展开了迭岩起伏的故事冲突。讴歌了施琅将军的铮铮风骨、凛然气节和英雄壮举。故事内容、人物刻画充满了弘扬国家尊严、民族精神的震撼及艺术感染力。相信播出后,会对两岸同胞正确认识台湾历史,积极促进祖国统一具有现实意义。故事还成功地塑造了康熙皇帝、董太后、福建总督姚启圣、皇帝侍卫吴启爵、内阁学士李光地等一批主要人物的典型形象,丰富了全剧故事的观赏性。该剧制作气势恢弘,大海战的情节戏,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文武结合的蒙太奇手法,逼真壮观地再现了清政府因剿寓抚的平台战略,将全剧推向高潮,引人如胜,令人震撼。
三十七集电视剧《施琅大将军》由张笑天、高大勇编,八一电影制片厂宁海强任总导演,演员阵容由吴京安、冯国庆、王强、洪涛、王虎城等一批军旅实力派演员组成。摄制工作一直得到国务院台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共福建省委、中央电视台、台盟中央、全国台联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
剧名:施琅大将军
英文名:
国家:中国
地区:中国大陆
出品:
集数:37
类型:历史 古装 传记
导演:宁海强
监制:
制片:
编剧:
首播时间:2003年
主演:吴京安、冯国庆、王虎城
剧情:康熙十九年,清朝平定“三藩”叛乱的战争历时七年,已经取得决定 性的胜利,康熙皇帝在养心殿大宴百官,气氛热烈,施琅起身向皇帝起奏,国家尚未统一,庆祝为时尚早,建议平叛军队全线东移,大兵压阵,解决台湾问题。施琅的奏疏遭到反对。康熙二十年,侍卫冯锡范和唐妃互相勾结,在台湾北园别馆制造骨肉相残的同时,挟持年幼的延平王郑克塽,控制台湾大权,他们持海自固,多次拒绝清廷招抚和谈,阴谋“自立乾坤”。董太妃以年迈之躯,支撑着台湾风雨飘摇的局面……
施琅个人简介
施琅(láng),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龙湖镇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清初著名将领。生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军的重要将领,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后因微嫌与郑成功发生矛盾,终于酿成父、弟被成功诛杀的大戾,施琅再次降清。历任清军副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一举攻克澎湖,招降台湾郑氏集团。他还针对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错误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奉旨专征台湾,统帅福建舟师迅速攻取澎湖,尔后,利用有利的态势,主动、积极地招抚台湾郑氏集团,促使郑氏集团放弃抵抗而就抚。台岛不战而下。
其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是否留台存在争议。施琅站在维护国家的一统和安全,巩固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和保护中国的海洋权益的高度,上疏力主留台卫台。在分管兵部的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施琅(乃分管兵部的内阁大臣潘湖叟黄锡衮的妹夫)的真知灼见打动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终于决定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屯兵戍守。此后,台湾除了在甲午战后曾被日本侵占五十年外,再也没有离开过祖国的怀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东南海疆宁靖,两岸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文化得到长足的进步。
郑经接替郑成功后,由于内部陈永华(郑克臧岳父)和冯锡范(郑克塽岳父)发生内讧。病中的郑经把政务交由长子郑克臧处理,克臧聪明能干,做事井井有条,从来没有过失,也很受郑经的宠爱和信任。郑经病逝后,冯锡范毒死郑克臧,立11岁的傀儡郑克塽为延平王,冯锡范专横,贪赃枉法,大失人心。
1664年施琅建议,乘他率兵攻取金厦新胜,“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边民无患”。
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抚失败后,施琅即上《边患宜靖疏》,次年又写《尽陈所见疏》,强调“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不能容许郑经等人顽抗,盘踞台湾,而把五省边海地方划为界外,使“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必须速讨平台湾,以裁防兵,益广地方,增加赋税,俾“民生得宁,边疆永安”。他分析双方的力量,指出台湾“兵计不满二万之从,船兵大小不上二百号”,他们之所以能占据台湾,实赖汪洋大海为之禁锢。而福建“水师官兵共有一万有奇,经制陆师及投诚官兵为数不少”,只要从中挑选劲旅二万,足平台湾。他主张剿抚兼施,从速出兵征台,以免“养痈为患”。施琅这一主张,受到以鳌拜为首的中央保守势力的攻击,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为借口,把他的建议压下来。施琅的议谏被束之高阁,甚至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长达13年,但他仍然矢志复台报仇,坚韧不拔。在京之日,他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筹”,以俟清廷起用。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衔。他回到厦门后,便“日以继夜,废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兼工制造器械,躬亲挑选整搠”,历时数月,使原来“全无头绪”的水师“船坚兵练,事事全备”。
1683年6月14日,施琅督率军由铜山出发,很快攻克了郑氏集团在澎湖的守军刘国轩部,此后,施琅又一面加紧军事行动,一面对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施以招抚。在施琅大军压境之下,郑克塽茫然的说:“人心风鹤,守则有变;士卒疮痍,战则难料。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郑克塽毕竟是聪明的,听从了刘国轩的劝告。
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往迎接。施琅入台之后,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开辟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自称克台是为国为民尽职,对成功毫无怨仇。(原祭郑成功文:自同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威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诛,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独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琅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则已。“祭毕,施琅哽不成声,热泪纵横。郑氏官兵和台湾百姓深受感动。赞扬施琅胸襟宽广,能以大局为重。冷静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远非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拟)。以上几个方面显现施琅攻打台湾不为私仇,而是为统一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施琅一开始就坚决反对“迁界”。他说:“自古帝王致汉,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直到1683年他率兵占领台湾后再“请于朝”,沿海迁民才“悉复其业”。于是被弃的民田“渐次垦辟”,从福建到广东,沿海“禾麦”,“一望良畴”。人民无限感激施琅,都异口同声地说:“台湾未平,此皆界外荒区。平后,而荒烟野草复为绿畦黄茂,圮墙垣复为华堂雕桷。微将军平海,吾等无以安全于永久也。”施琅复台捷报抵京时,正值中秋佳节。康熙看到大明最后一块抵抗根据地终于沦陷了,喜不自胜,即解所御龙袍驰赐,亲制褒章嘉许,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令其永镇福建水师,“锁钥天南”。康熙三十六(1697年),施琅卒于住所,葬在惠安黄塘虎窟。此时康熙帝御旨追加赠太子少傅,谥襄壮,命官3次谕祭,并于泉州府学前建祠祀之。其是,“两岛八闽皆顷德”,纷纷为之树碑扬誉。十九都有“靖海侯”坊,阳义辅立康熙制诗句“上将能宣力,南纪尽风流”,同安等地立“绩光铜柱”、“泽普南天”、“勋高大树”、“泽沛甘棠”等碑坊,表彰施琅的丰功伟绩。总而言之,作为一代名将,施琅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诸如大一统思想,海防和海权思想,不畏艰难险阻的意志和毅力,敢于据理力争、知无不言的作风,还有他的文韬武略等,这一切都值得理直气壮地纪念他。
分集剧情:
第一集
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政府平定“三番”叛乱的战争历时七年,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康熙皇帝在养心殿正间大宴百官,气氛热烈,百官们期盼已久的和平与安宁就要实现了,唯有施琅闷闷不乐,起身向皇帝起奏,国家尚未统一,庆祝为时尚早,建议平叛军队全线东移,大兵压阵,解决台湾问题。施琅的建议遭到群臣的不满和反对陷入孤独。从台湾进入京城的朱霖、阿鳗串小巷潜行到施琅家府门前,匆匆交给施世伦一封信,便消失在夜幕中,此时,一路尾随朱霖、阿鳗进入京城的台湾另一名台湾部将洪旭正坐在贝勒府家中向奈溚报告。入夜时分,一群穿着号衣的九门提督衙门的士,兵纵马驰过街巷,迅速包围了小客栈,吓得客栈老板出来作揖,校尉推开说:奉皇命搜捕钦犯。
第二集
贝勒奈溚将私下收受台湾部将洪旭行贿的《兰亭集序》送进东暖阁,献给康熙皇帝,博得皇帝欢心,并寻机在皇上面前说施琅儿子施世騌已经降敌,投靠台湾了,施琅这人属台湾降将不可用。康熙皇帝怀疑?命福建总督姚启圣查证。次日黄昏,施琅二儿子施世伦在京城午门木榜前看到告示:经刑部审议于九月四日于菜市口刑场斩首台湾奸细朱霖、阿鳗。施琅闻讯十分震惊,父子俩急得团团转,施琅决定以一位内大臣身份闯刑场。遭到施琅夫人坚决反对,施琅向夫人从容交代完后事,带着儿子抬着棺材向刑场进发。全家人痛苦流泪,不安地等待着一切。
第三集
拂晓,一队狱卒押着披枷带锁的朱霖走向行刑台,刑部侍郎奈溚用洪亮庄重的声音宣读:奸细朱霖,犯有不赦之死罪,阿鳗走上行刑台高声说道: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的,台湾也有反对自立乾坤的将领,朝廷也有允许台湾自立乾坤的大臣。奈溚怒声制止:住口,你这是为台湾海贼张目,行刑台忽然呼喊声:刀下留人!奈溚的护卫亲兵跑上行刑台报:内大臣施琅,带着他的儿子施世骠闯入刑场,奈溚窘迫,便吩咐护卫亲兵:火速禀报康亲王!
惊动京都的奸细案和施琅闯入刑场事件,由康亲王杰书和贝勒奈溚以皇室戚臣的特权,连夜入奏养心殿。康熙特宣谕贝勒奈溚为审理官,并以御用宝剑授杰书,以壮尔威。施琅被禁卫士兵押进刑部审讯大堂,施琅从怀中取出了一封书信,高高举起说道:这封书信是奈溚写给台湾冯锡范的,在这封信里,奈溚允许他们自立乾坤,分裂疆土。奈溚恼羞成怒一把抓起御案上的御用宝剑,指向施琅,突然,屏风后传来一声喝斥声:住手!随着喝斥声的传出,康熙皇帝在吴启爵的陪同下从屏风后走出,大堂里一时寂静无声。
第四集
康熙皇帝坐于刑部大堂上,声色俱厉地说:有关台湾事宜,朕岂能轻易放心!施琅,把书信呈上!施琅急忙双手捧出书信,吴启爵打开书信宣读,康熙皇帝的神情由惊讶而变得气愤,望着贝勒奈溚气愤地说:这简直是自割国土,媚事海贼啊!台湾自古就是我大清一岛,这简直是狗屁不懂的胡扯!奈溚更是冷汗如雨了,连说:奴才有罪。康熙皇帝哼了一声说:熄一方狼烟也不能毁我社稷。说着挥着御剑,以后有谁敢分裂江山社稷,应合台湾自立乾坤者,当以此案为例!施琅按捺不住大声呼号:臣有九分把握为圣上平定台湾!康熙皇帝玄烨神情激越:九分把握?起来讲!施琅站起,拱手陈述。康熙皇帝激动地站起,亲切地打量着朱霖说:如果台湾当政者果然以江山社稷和人民祸福为重,使台湾兵不血刃地来归,共享我大清福址,这是上上策,武力平台,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你回去也可传个话给台湾,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朱霖兴奋地说:我一定把皇上的话带到。施琅亲自备马送朱霖出城。施琅说:有一事相托,我儿子施世骔被冯锡范掠走,见到世骔,也可告诫他,勿做有辱社稷、有辱祖宗、有辱名节的事,朱霖点了点头。渔民装束的朱霖,回到台湾用力推开板门,突然出现在愁锁眉头的监国的面前……惊喜交加。
第五集
福建总督姚启圣偶然在街旁发觉无助的海葵,带回府后了解了海葵不幸的身世,十分同情。为结识李光地施琅不惜花重金购买西京杂记孤本,被阿鳗发觉。康熙皇帝再次派兴化知府慕天颜赴台湾招抚,姚启圣女儿姚云、海葵女扮男装陪同官船前往金门延平王府认亲金门延平王府议事厅,冯锡范召集刘国轩、傅为霖等人议事,冯锡范说:清廷派来的使者已住到了迎宾驿馆,还带了皇帝的诏书,你们看,怎么答复才好?诏书接还是不接?刘国轩说:不激怒他们,但也不能按他们的条件办,反正他们暂时还没有进兵的打算,我们最好是不软不硬,让他们视台湾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和谈失败。姚云、海葵则留在金门。
第六集
紫禁城养心殿康熙说:台湾延平王如此不识抬举,要与联平起来坐,你们看怎么办?贝勒奈溚奏道:台湾试探依外国例可否。李光地说:依外国例,台湾不等于从大清疆土分离出去了吗?康熙说:国土不论大小,寸土也不能丢。
李光地前来施府拜访施琅,想借读西京杂记孤本被施琅嘲弄一番后离开,福兴酒楼雅座。阿鳗改换了男装对坐在李光地面前。阿鳗说:全京城只有李大人有学问,直声敢谏,又力主用武力平台,所以家父才不惜倾家荡产结交大人,想找个知己。李光地终于被说服了。金门港挂着五颜六色旗的两艘荷兰五桅帆驶入赤嵌港,冯锡范问:都带什么来了?通事说:火药、铜炮。在战争中失散多年的延平王的女儿海葵终于回到延平王府董太妃怀中。董太妃手里把着长命锁说:你亲娘唐妃为了你,差点发疯,海葵说:我永远不会认她,认了,也对不起养活了我的那位母亲。
第七集
数日后,施琅到李府拜访李光地,并将西京杂记孤本赠送李光地,李光地愉快接受的同时,背地里却支付三千两银子替施琅赎回抵押的房产,化解了施家危机与矛盾,施琅与李光地结下深情厚谊。施琅和李光地边饮酒边高谈阔论,李光地说:我力荐老兄随皇上出巡一次,朝夕伴君,施琅大悦:我能陪皇上出巡?上哪?李光地说:皇上要去看海,有谁比你更知海的事吗?我想与台湾有关吧。你大展身手的机会来了,幸勿错过。施琅说:多谢你为我谋划。隔日,唐妃气势汹汹地闯进董太后宫中,顿时乐息舞歇,人们都愣愣地看着她,又去看董太后,唐妃说:今天是有我没她,有她没我。董太后说,你会后悔的,因为她是你亲生女儿海葵!唐妃愣了,她马上掉头去看海葵,再看董太后,一脸的惊疑。
康熙皇帝再次派明珠前往福建主持与台湾方面议和,结果还是无功而返。
第八集
吴启爵来到施府门前叫门,阿鳗将吴启爵引放客厅坐下说,皇上想找一张台湾地图。阿鳗笑着说:你还真找对了,家父不单有图,还有模型,两人交流彼此留下美好印象。施琅伴康熙皇帝出巡连云港海滨,白浪掀天的大海令康熙皇帝汹涌澎湃:大海太绚丽了,上午还是翻天巨浪,现在又是这样宁静可人。康熙皇帝问:你把那张台湾地图绘制完了吗?施琅早有准备,趁机将图打开,并且给他指点着讲解。姚云到处打探施琅儿子施世騌下落,当得知被关在台湾时,海葵决定陪同姚云前往台湾。
第九集
施琅与李光地交往中,了解到吴启爵的地位和为人,想通过女儿与吴启爵的交往,向康熙皇帝递交平台奏疏,阿鳗与吴启爵之间产生爱慕之情。在前门外茶馆吴启爵和阿鳗约会,阿鳗说:只是给皇上递一个奏疏,举手之旁而已,吴启爵深感为难但还是接受了。康熙皇帝在御花园里问:你跟朕这么多年了,不该不懂规矩吧?你的更衣箱里有一个奏疏,是施琅的,这是怎么回事呀?吴启爵说:既这样,臣就斗胆说上几句,三藩虽恶,凭皇上天威和八旗骁勇,这不是各个击破了吗?海贼却不然,施琅所言是真知灼见。在陆上他是劣势,可趁他离了海上老巢之机一举歼之于金门、厦门,比在海上清剿要省时省力。康熙皇帝若有所思。应康熙皇帝邀请阿鳗入宫见到康熙,引得全家惊愕不安。
第十集
吴启爵已在皇帝身边侍奉多年,尚未婚,康熙皇帝笑眯眯地对吴启爵说,朕答应为你完婚,你还记得她吗?宫女常贵娥,就把常贵娥赏赐给你,你们择日完婚吧。吴启爵傻呆呆地站着没动,左右为难。阿鳗从李福全嘴里知道,吴启爵不在,皇上准假七天。他成婚去了,今晚入洞房。阿鳗的脸变得煞白。婚后吴启爵十分懊悔,决心为阿鳗终生守身。康熙皇帝月夜驾临吴府,吴启爵十分吃惊,且无可奈何。
第十一集
吴启爵对眼前现状十分不满,阿鳗则出在无尽的痛苦之中,世伦为打抱不平替阿鳗传书,被常贵娥发觉,常贵娥从此出家为尼。施世骔被关在台湾,他的院子外面有士兵走动,显然他的自由空间依然只限定在狭小的院子里。海葵凑近施世骔仔细打量着说:原来是你,咱们真是有缘份啊!姚云说:我这次到台湾来,顺便捎来家父的问候,外面都风传施公子投了延平王。施世骔说:我若投降了,还会这样吗?姚云说:我父亲岂能真的让公子投降,让你和令尊大人蒙羞?这不过是权宜之计。施世骔说,你的意思是假投降?对呀,姚云说,一旦站稳脚跟,可在他们的内部施展法术,争得人心同样也是为朝廷出力。
第十二集
在姚云劝说下,施世骔终于接受姚云的主张同意假投降,施世骔说:我请令尊大人出具两函,一封给家父,告知实情,以免他骂我有辱门风,在皇上和同僚面前也能抬起头来。第二封信是请令尊大人给我写,指令我假降海贼,伺机里应外合。海葵把自己的身世及台湾内部的危机告诉监国,监国怀疑?姚云说服施世骔之后,随即离开台湾返回福建向父亲姚启圣禀报实情。福建总督姚启圣为招降台湾将领,开设修来馆将私银八万两作为补助费,受到赞颂。
第十三集
瀛台门康熙正召集御门听政会上说:台湾之事,该有一个了断了,几年来,朕曾遣明珠、慕天颜去议抚,均无果而终。只一味言抚,确有弊端,他们以为我大清软弱。剿抚并用是对的。召你们来听政,是想听听,谁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好?剿海贼没有水师是绝对不行的,福建水师必须重建。李光地道:福建水师提督,再没有比施琅更合适的了。康熙说:姚启圣这次也还是直言力保施琅的,他这是第几次举荐施琅了?李光地说:第三次。玄烨似乎很欣赏地点了点头,但他却做出一个奇怪的决定:令万正色当福建水师提督吧。众人都很意外。姚云到京城拜访施琅,并带去其父的亲笔信给施琅,得知儿子在台湾假降消息,施琅又气又恨痛苦的流下眼泪。姚启圣在家宴请台湾使臣傅为林,希望傅先生为江山一统作出努力。隔日,姚云带着父亲的信与傅为林再次抵达金门。
第十四集
延平王和刘国轩、冯锡范等在议事,洪旭进来禀报说:宾客司傅为霖回来了,白跑了一次,没有谈成。冯锡范说:我有个连环计,先派人进京,给施琅送劝降信,当然得让人截住,给施琅栽赃。同时逼着施世骔出战,让清朝将领与他对阵,那时他就是长八十嘴也说不清了。冯锡范同时派出杀手胡干将潜入京城,准备伺机刺杀施琅。施世骔被派往金门准备出战清军,海葵、姚云、施世骔三人再次相会十分震惊。姚云带回父亲的书信交给施世骔,海葵姚云均反对施世骔出战,施世骔迫于各方压力左右为难,只好自残,被及时抢救保住性命。
第十五集
清军大举进兵,迫使台湾冯锡范放弃金门、厦门等沿海岛屿,撤兵台湾回航途中,海葵命令跟班金汉臣爬上对面主船,将唐妃推进海里淹死,唐妃被及时救活。施琅因儿子在台湾被朝廷反对派诬陷,被贬职回原籍,回福建途中遭到杀手伏击,胡干将挺身而出救出施琅。骗取施琅信任留在身边作保镖。金汉臣贪酒又贪财,因被海葵吊在桅杆上示众而怀恨在心。背地里将害唐妃之事暗中透露给冯锡范,冯锡范为篡夺大权,决定把罪孽推到监国身上,并到处散布谣言。回福建后,施琅带着儿子在沿海测量画海图,因劳累过度施琅病倒在海滨。
第十六集
冯锡范到唐妃宫看望惊恐不安的唐妃,并与唐妃密谋要早动手准备伺机夺回王位。唐妃说:推我下海的人是谁?谁对我有这么大的仇恨?我想很可能是监国雇的刺客。冯锡范趁机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家都先下手了到了,该决断的时候了。冯锡范要唐妃召集人密谋,要早动手准备,伺机夺回王位。海葵路过唐妃宫前,发现了一乘大轿停在那里,海葵趁人不备,快捷地爬上老桧树,透过树隙可以俯视宫门口。她解下背上的一张弓,搭上箭等待着。侍从们簇拥着冯锡范从宫里走出来,海葵在树上瞄准了冯锡范,扯弓发箭,正中冯锡范肩头。海葵第一次向父王道出自己报仇的动机,同时也把自己被害过程向父王禀告。
第十七集
海葵把台湾的危机及自己被害过程再次向监国禀告,警告监国当心有人加害于他。监国还是不信。冯锡范像个幽灵一般坐在黑暗中,面色冷竣凶狠地说:就用第二个锦囊妙计。在大庭广众面前行事,这也许是天意。延平王病逝,董太妃说:台湾不可一日无主,按家法,由监国承继王位,唐妃忽然声嘶力竭地吼了一声:监国没有资格承继王位!冯锡范指着监国说:来人啊!早有准备的洪旭给邱辉递了个眼色,邱辉赶过去,从监国背后猛刺一刀,老太妃当即晕了过去。冯锡范按剑而立,大声说:今天是我主登极之日,谁也不准走。这时董太妃醒来,一拍几案凛然宣布:自立乾坤,分裂国土,是千古罪人,我至死不为!若有再提自立乾坤者,杀无赦!
第十八集。
冯锡范、洪旭及唐妃阴谋得逞,并以台湾不可一日无主为由把克塽推上王位,突然,大厅的门被推开,刘国轩带着屋外的风声雨声闯入延平王府,眼前的情景使刘国轩一下子愣住了,刘国轩向董太妃保证永远忠于职守,忠于董太妃。一直埋伏在施琅身边的杀手胡干将被施琅的行为感动,不忍心下手杀害施琅,主动要求留在施琅身边当护卫。施琅被诬陷的真象众于得到洗刷,康熙皇帝了解情况后下诏,施琅被官复原职,即刻进京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