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琅禾费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夫琅禾费线是一系列以德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夫朗和斐(1787年─1826年)为名的光谱线,这些是最初被当成太阳光谱中的

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太阳光普与夫朗和斐谱线

暗特征谱线。

英国的化学家威廉·海德·沃拉斯顿是在1802年第一位注意到有一定数量的黑暗特征谱线出现在太阳光谱中,夫朗和斐独立的再度发现这些谱线,并且开始系统性的研究与测量这些谱线。最后,他绘出了570条的谱线,并且以字母A到K标示出主要的特征谱线,较弱的则以其他的字母标示。

太阳光谱中的夫朗和斐谱线和大气水汽吸收线

后来基尔霍夫(Gustav Kirchoff)和罗伯特·本生确认了每一条谱线所对应的化学元素,并推论在太阳光谱中的暗线是由在太阳上层的那些元素吸收造成的,有些被观察到的特征谱线则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氧分子造成的。

主要的夫朗和斐谱线和对应的元素列在下表:

夫朗和斐谱线中的C-、F-、G'-、和h- 线对应于氢原子巴耳末系的α、β、γ、和δ线,D1和D2线是著名的“钠双线”,中心波长是(589.29 nm)以字母"D"标示的589.29nm。

注意在一些谱线的字母有分歧,这是夫朗和斐谱线中的d-线,可能对应于铁的蓝色谱线466.814 nm或是氦3(D3)的黄色谱线587.5618 nm;相似的还有e-线,暨对应于汞(水银),也对应于铁。为了解决在使用上出现的二义性,对模拟两可的夫朗和斐谱线会指明对应的元素(也就是汞e-线或铁e-线)。

由于夫朗和斐谱线的波长都已经明确的被定义,所以常被用作说明光学材料的折射率和散射特性。

夫朗和斐谱线也是著名的吸收谱线,因而整个太阳吸收光谱常被称为“夫琅禾费光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