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泥测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又称季候泥断代。利用冰水沉积物冰湖湖底沉积确定冰川发展年限的一种方法,1912年由瑞典人吉尔(DeGeer)首先提出,此后他的学生安蒂夫斯(E.Antevs)将其逐渐完善。纹泥形成于冰川末端附近。冰川融化后形成冰水,在冰川边缘和外围,形成既有冰川作用痕迹,又有流水作用一般特征的冰水沉积物。由于一年中沉积的季节不同,其厚度、颜色、成分也有差别。夏季冰川融化强烈,冰水充沛,搬运能力强,冰川融水所携带的泥沙入注附近湖泊(冰缘湖)后,细沙颗粒很快沉于湖底,而粒径较小的粘土质颗粒仍浮漂于水中。至冬季,粘土慢慢沉积于沙层之上。如此年复一年就形成层理清晰,具有粗细相间韵律的沉积层。纹泥中沙层色浅,主要成份为石英和长石;粘土层色深。由上而下计算粗细相间的层次即可确定从冰川开始退缩到冰湖停止沉积这一阶段的年数。由于纹泥层理清楚,断代可靠,常被用来与树木年轮断代、14C断代、花粉断代等结果比较,以校正其他断代取得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