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班教学概念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使水平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具体来讲,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测试或评估,在保持原行政班级不变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成绩或结果已及学生的意愿,把同一层次的学生组成班级进行授课,实行动态流动式分层次教学。
二、走班教学的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理论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性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出的差异就更为明显。而在传统班级授课中,要想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施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因此,把某些方面类似的学生规划到一个层次里,既可兼顾学生个体问存在的差异,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一个可操作的水平,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各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3.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教学理论创始人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他也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巨大潜能和个体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其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