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即墨市环秀街道窑上村村庄由来
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宗姓来此地立村,因村前筑窑烧砖,取村名窑上,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西窑上。
政区人口
即墨市环秀街道辖村。在三里庄西北0.25公里处。全村有耕地面积120亩。2006年,全村共有220户,总人口为70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3吨,经济总收入为50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055元[1]。
发展历程:
窑上村兴起于毛衫,发展于毛衫,富裕于毛衫。窑上村的毛衫加工业使村里的人们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带动了凤城,促进了整个海阳经济的发展。她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过了一个短暂而富有特色的发展历程。
(一)自然发展阶段。1965年,村民王熙坤和他的侄子从济南带回了3台编织机。同年12月,靠仅这三台编织机,他们成立了贸易组,开始了业务来料加工毛衣、毛衫、手套等,每年为村里挣一、两万元。以后十几年,一直是这三台机器在不停的工作。直到1979年10月,才增加了六台新机器,81年又购进了7台,规模扩大了,收入也增加了。81年贸易组创收12.5万元,窑上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与此同时,村里十几户农民见集体加工毛衫、毛衣挣了钱,先后到外地购回了30余台加工机,家庭加工开始了。1983年,村里将贸易组承包给王熙坤个人,规定年交村集体1.4万元,多挣归承包者个人,但由于各种原因年底没有兑现。1984年,王熙坤不愿再承包,贸易组跨了。
(二)调整发展阶段。1985年,王熙坤带领他的四个儿子成立了改革开 放后海阳第一个私营企业——海阳大华毛织厂。父子五人群策群力,毛衫加工业经营得红红火火,投产当年便盈利10万元,凤城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鼓励村民学“大华”,有条件的农民自己上机器,没有条件的到大华打工挣钱,确定了把窑上村建成一个毛衫加工专业村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优惠的政策使窑上村及附近村庄从事毛衫加工的人越来越多,极大的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庄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大华毛织厂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利益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1993年,王熙坤为了充分发挥四个儿子的潜能,果断将大华一分为四,四兄弟各自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利益直接化了,产权人格化了,人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经营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出来了。从此,窑上村和凤城的毛衫加工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快速发展阶段。王氏四兄弟分家以后,分别成立了大华、恒大、华联、顺达四个有限责任公司。他们抓住改革开放给私营经济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和凤城镇党委、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形成了崭新的企业经营理念,他们把企业发展方向定位在科技创新和外向型上,不断向最高层次开拓,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企业规模迅速膨胀并开始进行母体裂变,先后衍生出龙翔毛织、新途编织等知名大毛衫加工企业,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四兄弟固定资产总值9000万元,拥有从业职工3500人,年加工毛衫能力700万件,2002年,四兄弟纳税1000万元,其中,恒大、华联两个企业进入了“全国私营企业500强”行列。以此为骨干,凤城镇成立了窑上民营经济园区,建立了凤城毛衫工业园和凤城工业园,目前园区内产品出口亚、欧、美各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凤城已成为江北最大的毛衫加工出口基地。
2、山东省即墨市龙泉镇窑上村村庄由来
在石门南5公里,莲花山南麓。据传:明永乐二十年(1422),王姓从云南迁来此地,因位处岭西,取村名为西宅。十二年后,因烧炭设窑,改村名为窑上。今此村刘姓较多。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72亩。2006年,全村共有419户,总人口为137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4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3吨,经济总收入为16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65元。[2]
3、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先锋乡窑上村窑上村隶先锋乡,地处先锋乡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0.5 公里,道路为混凝土路,交通方便,距县城46 公里。东邻鲁土村委会,南邻鲁土村委会,西邻白字村村委会,北邻大窝铺村委会。辖鲁支本、窑上 、代家村、宿家村、郭家山、小村子恶歹等7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529 户,有乡村人口2134 人,其中农业人口 2134 人,劳动力1363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90 人。
全村国土面积15.47 平方公里,海拔2100 米,年平均气温13.8 ℃,年降水量 1020 毫米,适合种植 洋芋、苞谷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818 亩,人均耕地 0.85 亩,林地13268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919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6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畜牧为主。[3]
4、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马街乡窑上村窑上村隶属于马街乡马街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坝区。距离村委会0.3公里,距离乡0.3公里,国土面积1.35亩,海拔1750米,年平均气温15.1 ℃,年降水量883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585亩,其中人均耕地.75亩;有林地360亩。有农户194户,有乡村人口786人,其中农业人口786人,劳动力47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96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5.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99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4]
5、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镇窑上村窑上村位于郯城镇东部,东依风光秀丽的马陵山,南靠老沭河,现有居民424户,1567人,全樯民面积3499.2亩,耕地面积1504亩,其中果园面积500亩,是全镇闻名的水果生产大村,村民姓氏以王,乔,鲁,戴,桂,徐六大姓为主,其中王,乔,鲁姓为最多。 该村建于清康熙年间,始名新官庄,后因多数村民建窑烧制陶器,故改称窑上。该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连年受到上级党委,政府表彰奖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