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非农化研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图书信息书 名: 中国农民非农化研

作者:漆向东,徐永新,刘利仄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

ISBN: 9787505880122

开本: 16开

定价: 20.00元

内容简介还应当看到,农民非农化问题不单单是农民就业问题,它与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紧密相连并将贯穿于这一进程的始终。农民非农化也不单单是引发一场农民就业革命,而是推动了并必将继续推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和巨大变迁。这表现为:其一,农民非农化首先引发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优化,进而带动农业内部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民的就地非农化转移,优化了农民的收入结构,提高了工资收入的比重,促进了农民的兼业生产和持续的增产增收;其二,农民的跨地区转移推动了城市经济中产业的分化和重组,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生产服务业的兴起和比重增加),进而推动了城市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加了城市经济对各类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其三,农民的非农化就业把城乡经济融为一体,有利于缩短城乡差距、消除城乡分割和弥合城乡断裂,有利于城市第二、三产业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对接,有利于以工哺农和以城带乡,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城乡就业;其四,农民的非农化转移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给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带来的压力,推动着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农村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着农民由身份农民向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推动着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其五,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能够发挥城市经济的积聚效应,把大中小城市连成一体,促进了我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进了整个城市化进程;其六,聚集在各类城市周围的农民工形成城市中的第三元社会,加速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农民市民化进程;其七,农民的流动和转移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市场机制的日臻完善,推动了改革攻坚阶段的到来,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前完成。

中国农民非农化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同时,它也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作者简介漆向东,男,1966年生,河南省信阳市人,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经济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 自从事本专业教学与研究以来,先后在《中国经济阅问题》、《经济问题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经纬》,《中州学刊》,《江汉论坛》、《江西社会科学》、《生产力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承担和参与完成“河南统筹城乡发展中就业结构问题研究”等省级课题7项,获厅级一等奖4项,主编《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3部。

图书目录第一章关于农民与农民的理论

第一节关于农民

第二节关于农民的理论

第二章农民非农化的实践与思想认识

第一节农民非农化的实践

第二节关于农民非农化的思想

第三章 中国农民非农化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中国农民工的演化过程

第二节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与趋势

第四章中国农民工的特殊本质

第一节中国农民工的特质

第二节中国农民工的特征

第三节中国农民工的局限性

第五章 中国农民工的地位、作用和使命

第一节农民工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农民工的历史使命

第六章 中国农民非农化的途径和农民工引发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中国农民非农化的途径

第二节农民工伴随的社会问题

第七章 中国农民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度障碍

第一节中国农民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中国农民非农化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第八章 中国农民非农化的制度安排

第一节农民非农化过程中政策变迁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取消制度障碍创新制度服务

第九章中国农民非农化的经验总结与国外借鉴

第一节中国农民非农化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国外农民非农化的经验及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