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运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埔里运动(Puli orogeny)由张丽旭于1954年创名,原指台湾中央山脉西翼古近纪浅变质岩系之间的构造运动及其相关的变质作用。S.C.Sun(1985年)将埔里运动推广到台湾西部滨海平原及近海地区,据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确定始新统与渐新统上部层位间为一广泛发育的不整合面,而缺失渐新世早、中期沉积,认为这一运动主要发生于早渐新世,致使始新统及更老岩层褶皱隆起,并遭剥蚀。此次运动使西部盆地趋于稳定,形成北北东向的隆起和坳陷,对中新世及其以后的沉积起重要控制作用,造成台湾西部南、北盆地的明显差异。此运动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之第二幕。[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