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干线编号系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香港干线编号系统,为香港各条干线编配编号,方便市民认别有关干线。

现时干线编号系统(第三代)2003年,香港运输署发表《香港方向指示标志综合检讨研究》报告,表示沿用了接近30年的第二代干线编号系统,只按道路建成次序而编配,令驾驶者难以分辨,亦使道路没有系统地编排。所以第三代干线编号系统正式被编配,令驾驶者能够更方便使用干线。这个系统于2004年2月1日正式开始使用至今。

新系统把9条干线分开3个类别:南北向、东西向及环回。

南北向干线 1、2及3号干线,其编号次序是按所穿过的海底隧道的启用日期先后而编订。(依次序为:红隧、东隧、西隧) 东西向干线 4、5、6(预留)、7、8及10号干线,是按其地理位置由南至北编号。 环回干线 把原有的1、2号干线位于新界的部份,加上5号干线,重组成为一条环回新界的干线,9号干线。 第三代干线编号系统如下:

1号干线:香港仔↔沙田2号干线:鲗鱼涌↔马料水3号干线:西营盘↔元朗4号干线:柴湾↔坚尼地城(计划延至香港仔)5号干线:牛头角↔荃湾6号干线:西九龙↔将军澳(计划中)7号干线:葵涌↔ 将军澳8号干线:赤鱲角↔ 沙田 (部分路段兴建中)9号干线:以城门隧道作起点逆时针环回新界10号干线:深圳蛇口↔ 蓝地(计划延至大屿山)

历代干线编号系统在第三代之前,香港曾有两代干线编号系统,分别于1968年及1974年开始使用第一代干线编号系统于1968年发表的《香港长远道路研究》报告中,刊载了第一代干线编号的使用。连接各个策略性发展区的主要干路,使用了一位数字作编号。而将策略性发展区内的地方连接的区域干线,则使用了两位数字作编号。

(* 道路存在,但现已搁置干线编号;# 干线已搁置兴建)

1号干线: 香港仔 ↔粉岭11号干线*:观塘↔荔枝角12号干线#:旺角↔昂船洲14号干线*:彩虹↔ 蒲岗村 2号干线:九龙城↔上水21号干线*: 漆咸道南 22号干线*:广东道23号干线*:弥敦道3号干线: 九龙城 ↔鲤鱼门31号干线*: 马头围道 4号干线:蝴蝶谷↔ 观塘 41号干线: 观塘 ↔ 将军澳 42号干线*: 彩虹 ↔清水湾5号干线: 葵涌 ↔ 沙田 6号干线:青山公路葵涌至荃湾段 7号干线:铜锣湾↔ 香港仔 71号干线*: 薄扶林道 8号干线: 铜锣湾 ↔ 柴湾 81号干线#: 柴湾 ↔ 香港仔

第二代干线编号系统 (1974年至2004年1月31日)第二代干线编号于1974年开始使用,共有9条已建成的干线及2条建议中干线。第二代的编号大致沿用第一代的编号,主要的不同在于将部份相接的干线编号合并,例如新的2号干线是由之前的2号及3号干线合并而成,并废除区域干线编号。值得留意的是,第二代的3号干线至今仍“维持原判”。

1号干线:香港仔 ↔落马洲(47.3公里)(首20.4公里为今1号干线,其余为今9号干线火炭至新田段) 2号干线:牛头角 ↔新田(54.4公里)(首17.8公里为今5号干线,其余为今9号干线柴湾角至新田段) 3号干线:西营盘 ↔凹头(27.4公里)(今3号干线) 4号干线:葵涌 ↔ 将军澳 (17.6公里)(今7号干线) 5号干线:荃湾 ↔ 沙田 (9.5公里)(今9号干线城门谷至火炭段) 6号干线:鲗鱼涌 ↔ 马料水 (18.8公里)(今2号干线) 7号干线:铜锣湾 ↔ 香港仔 (13.5公里,坚尼地城至香港仔路段未建成)(今4号干线湾仔至坚尼地城段) 8号干线:铜锣湾 ↔ 柴湾 (9.6公里)(今4号干线东区走廊段) 9号干线:赤鱲角 ↔ 沙田 (33.2公里,青衣至沙田段未建成)(今8号干线) 10号干线:西营盘 ↔后海湾(计划中,29.5公里) 11号干线:西九龙 ↔ 将军澳 (计划中,约14公里)(今计划中6号干线) 9号干线长沙湾至沙田段,前称16号干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