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雄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林炳雄-简介林炳雄于1935年9月27日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莆田。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留校执教至今。他

林炳雄会场

长期从事物理化学领域里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974年参加了石油化工部引进装置配套催化剂研制任务中的“环氧乙烷银催化剂”和“碳二选择加氢除炔烃催化剂”的协作研究。在对国外配套银催化剂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催化剂的结构模型。依照这一设想制得的产品,经单管工业考核,其性能十分接近国外银催化剂的水平,于1980年5月通过了由石化部主持的技术鉴定;1982年在比利时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非均相催化剂制备科学基础讨论会”上,他做了银催化剂载体结构与活性组分相互作用关系的报告。

在“碳二选择加氢除炔烃催化剂”的研制中,林炳雄应用镍—铝尖晶石对氧化铝载体表面进行修饰的设计模型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成功地为该催化剂确定了一条合理可行的制备技术路线。这一成果在引进装置催化剂汇报会议上受到肯定和重用。

林炳雄-简历

林炳雄汇报会

1935年9月27日 出生于上海市,祖籍福建莆田。

1952年——1956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6年至今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所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林炳雄-科技成就70年代初期,是中国对引进装置催化剂消化、研制的技术短缺阶段,林炳雄的工作为人们认识引进装置配套催化剂及其国产化研究起了推动作用,在石油化工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ZSM—5分子筛是70年代问世的美国专利产品,它的良好性能吸引了国内许多学者相继开展了合成与应用的研究。但不久发现,使用不同模板剂所得的产物性能相差悬殊,对什么是ZSM—5众说纷纭。林炳雄等在对国内外ZSM—5分子筛结构与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决定ZSM—5性能的三个特征结构参数,指导了它的合成与鉴定,结束了争论不休的局面。他同时指出,该分子筛骨架具有柔变性,可以通过适当的后处理对其结构参数进行调整,以满足使用性能的要求。依照这种见解,他肯定了国内出现的不用模板剂合成ZSM—5的直接法,为在中国建立低成本制备ZSM—5分子筛的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关工作在第六届、第七届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上作了报告,受到广泛好评。1985 年,“ZSM—5分子筛结构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晶体体相结构与结晶化学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高临界温度氧化物超导体YBa2Cu3O7—δ的合成与结构研究中,林炳雄比较早地提出了该晶体的正交晶系属性,a、b轴长的差值与临界温度的顺变关系。这一关系揭示了该化合物结构中,与Cu配位的氧原子空位存在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在第一届北京国际超导会议上得到同行的肯定。

在Bi4Sr4Ca2Cu4O20—δ超导体合成与结构的研究中,林炳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在Bi—O双层中,Bi可呈现五与六两种配位体,同时有氧缺位。结构的如此局部不确定性解释了其性能的多变性。并预示出,通过掺杂引进高价金属离子取代部分Bi,可促使该结构趋于稳定和惟一,从而达到提高临界温度的目的。由于它详尽而可靠地揭示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因此有效地指导了这类超导体的合成工作。这项研究在1988年宝鸡召开的全中国超导会议上得到很高的评价。1989年,“高临界温度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实践中,林炳雄就各类复合氧化物结构与催化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其结构中离子缺位、离子变价和晶格畸变都作了定量计算,并将上述结构的非完整性与催化性能进行了关联。其中,他在复合氧化物负载化方面的潜心研究,使这类复合氧化物有可能成为工业用催化剂。现已开发出用于石油炼制催化裂化过程中的稀土助剂,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铂助燃剂。经放大后的产品,先后在5个工业炼油装置上试用成功。它不但具有铂助燃剂的催化功能,而且有降低CO和NOx排放,利于环境治理的优点。1992年1月,通过了由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持的技术鉴定,并已获中、美、澳大利亚、英、法、德、意和荷兰等8个国家授予的发明专利权和美国应用专利权。此外,还申请获得了“非贵金属汽车尾气三元净化催化剂”、“复合氧化物燃烧催化剂及其制法和应用”以及“负载型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催化剂”等三项发明专利权。

林炳雄-科学精神林炳雄1956年大学毕业后,曾从事结晶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和统计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年主讲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专业课程,以思维活跃、论理严格和资料丰富受到学生欢迎。此后,他又另辟蹊径,涉足于多晶X射线衍射,1978年——1983年,曾为石化部开办了三届多晶X射线衍射进修班。此外,他还尽心尽力地培养了一批硕士与博士研究生。

林炳雄40余年来,一方面从事物理化学与结构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同时又承担了多项面向生产的实际课题。他工作的动力一方面是来自于这些项目的重要意义,另外还有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号召。对唐有祺教授在70年代身体力行深入工厂,他一向称颂不已。在这些力量的推动下,他勇于克服困难并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8年,国务院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0年,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联合授予他“全中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