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

不久清朝末帝发布《退位诏书》,中华民国正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国新的政权。在袁世凯与孙文议和后,首都迁至北京,这个时期被称为北洋时期。袁世凯企图破坏国会,暗杀主要政党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使政治陷入乱局。之后发生洪宪帝制与溥仪复辟,使民国政体受到考验;后期军阀割据,动汤不安。1926年,中国国民党组成国民政府发起北伐后大致统一全国,首都迁至南京。期间内忧外患不断,由于日本入侵,1937年至1945年间与日本全面爆发战争(详见抗日战争与二战)。抗战胜利后,1947年颁布宪法,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在1947年全面爆发的国共战争中受中国共产党重挫,失去中国大陆的政权,中央政府于1949年12月7日迁至台北,并延续至今;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于中国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现今实际管辖领土共有台湾本岛(含附属岛屿)、澎湖群岛、金门群岛(含乌丘)、马祖列岛、东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中的太平岛和中洲岛,《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称为“自由地区”。一级行政区分为台湾省、福建省、台北市与高雄市。台湾本岛为实际管辖领土的主体,西部地势低平,山地占全岛2/3,最高峰玉山海拔3,952公尺。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气候分成了热带及副热带的季风气候,七月至九月常有台风过境。主权方面,中华民国政府从未宣布放弃大陆地区领土。依宪法规定,其法定领土以固有疆域而定,然而范围之界定为政治问题。另外,中华民国政府宣告二战后划归日本的钓鱼台列屿是中华民国领土,地理上是台湾附属岛屿,隶属宜兰县头城镇大溪里,也从未承认琉球群岛为日本领土。政治体制为特有的五权分立制度,政府为偏向总统的双首长制。原于1946年制定的宪法在1990年代后多次修正,以适用现今环境。主要政党有中国国民党与民主进步党。经济以服务业与制造业为主,出口以电脑与电子产业为主,主要贸易伙伴为中国大陆与香港、美国及日本。外交方面,由于两岸互不承认国家地位,在国际间时常发生外交战。1971年,其联合国中国代表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争取“双重代表权”未果而退出联合国后,在国际上的外交空间相形缩小。目前虽未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 ,但积极与世界主要国家维持半正式关系 ,并参与重要国际组织,与23国建有正式邦交关系。目前实行“外交休兵”政策,以期缓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竞争。两岸在政治方面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中国”的主张与台湾统独问题,仍有纠纷。但自1987年以来,两岸在经济及文化上之交流日趋频繁,近来陆续展开三通,两岸关系仍维持和平状态。称谓台湾主题首页
中华民国政府视己为中国正统传承者,但自1949年退守台湾后,国际社会常称之“国府中国”或“自由中国”,并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红色中国”或“共产中国”,以示区别。以“台湾”替代中华民国名称可能自越战起普遍。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就改变中国代表权之“重要问题案”表决投票,未能通过,中华民国代表团主动宣布退出联合国。随后,联合国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取代中华民国代表投票表决,通过第2758号决议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唯一合法中国代表。而在1979年中华民国与美国断交前,美国便开始普遍直接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近断交时开始直接称中华民国“台湾”,美国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原则中“一个中国”政策下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中国代表。今日,“台湾(Taiwan)”成为中华民国在国际上另一个称呼。国际媒体多称中华民国为“台湾”(Taiwan),例如英国路透通讯社在报导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况时,以“台湾”来称呼。中华民国政府方面在外交场合也以“华”作为中华民国简称。
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卫生大会等不限主权国家身分参与的国际组织中,中华民国使用的名称多为“中华台北”,英语译为“Chinese Taipei”。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中华民国采用“The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即“台湾、澎湖、金门及马祖个别关税领域”为名称;简称亦被世贸秘书处未经中华民国政府同意即改为“Chinese Taipei”(中华台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于意识形态排斥“中华民国”字样,并宣称中华民国早在1949年10月1日(或12月13日)已经灭亡并走入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官方称谓中,中华民国被视为前朝,仅能出现于历史资料或朝代列表中,时政新闻中所有涉及中华民国之处,均替换成“台湾”或“台湾当局”,是故对中国大陆当局强调“正视现实”的重要性。
历史中国主题首页
主条目:中华民国历史和中国历史立国之初袁世凯(左)与孙中山(右)以及二面代表早期之中华民国的国旗。
甲午战争后清朝面临许多政治和外交危机,民间革新与革命思潮涌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号召推翻满清帝制。革命思想及主张逐渐得到士绅和知识份子认同并影响广泛之后,同华兴会、爱国学社、青年会合组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数月内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史称辛亥革命。到12月29日时,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已经独立17省。
岌岌可危的清朝起用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虽然袁世凯发兵击溃湖北的革命军,但他希望议和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之后双方断断续续停战,并正式派代表于上海议和。革命期间因有黎元洪与黄兴之争,直至孙中山自海外返国,方被独立各省代表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同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去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定为临时宪法,定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时,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代宣统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清朝至此结束。北洋时期主条目:北洋政府
五色旗-北洋时期的国旗

袁世凯利用军事优势与政治手腕,在南北议和中取得绝对优势。不久,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政府迁都至北京,史称北洋政府。于此时期,中华民国遭遇两次危机,一次是袁世凯欲称帝的洪宪帝制,最终因蔡锷、唐继尧与李烈钧等人发起护国战争(又称云南起义)推翻袁世凯政府。另一次为张勋发动的溥仪复辟,最终被段祺瑞所击败。而后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随即发起护法运动,于广州建立护法政府,军政时期开始。此时期,由西方引进民主及科学思想,发起许多运动。以北京学者为首的新青年派等知识份子发起新文化运动。而以南京学者为首的学衡派等知识份子倡议复兴中华文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战胜国,但因为巴黎和会的青岛归属问题使知识份子愤而发起五四运动,最后政府拒签凡尔赛条约。
北洋政府因为府院之争、贪污腐败(例如曹锟利用贿选担任总统)与军阀割据而动汤不安。最后分裂成数个军阀,主要势力有:据有东北、河北及山东的奉系张作霖(含鲁系)、河南湖广的直系吴佩孚及江南的新直系孙传芳。至于广州护法政府则受实力派军阀牵制,又因陈炯明政见与孙中山相左,使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孙中山在寻求美、英、法政经支援未果后,采取联俄容共政策,在共产国际协助下重建政府,在苏联协助下成立黄埔军校,然而这也使共产党势力渗透至国民党之中。1925年,护法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并建立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或革命军)。国军东征陈炯明,平定滇、桂叛军,缔造了北伐契机。最后以蒋中正为总司令于1927年宣布北伐。
北伐期间,国军主力北上攻下长沙与武汉,击败直系后东征攻下南昌。东路军经由闽浙,最后与主力军会合于南京,新直系溃败。之后因为容共问题,蒋中正于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并宣布清党,是为宁汉分裂。随后武汉同意“分共”,与南京复合,史称宁汉合流。遭驱除的中国共产党则于8月1日发动南昌事件。1928年西北军冯玉祥与晋系阎锡山加入国军,兵分三路攻向北京。期间日本为阻碍北伐于济南引发五三惨案,国军避免冲突而绕道。最后国军攻克北京;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于沈阳皇姑屯车站遭日人炸死。年底,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大致上统一。训政时期主条目:国民政府
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定南京市为首都,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以青天白日满地红为国旗;以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训典礼训辞为国歌。根据《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北伐成功后开始训政时期,该时期至1947年颁行《中华民国宪法》时方告结束。

至抗战前这段时期又称“黄金十年”。在外交上,外国在华特权通过外交途径逐渐收回。为了建立运输要道,以南京与兰州为中心,建立连省公路与粤汉、浙赣及陇海铁路,并且建立广泛分布的通讯设施改善讯息传输。财政方面则是稳定物价、改革银行和统一币制,并且增大工业和农业生产。为了提升民生品质,积极将立法和刑法系统现代化。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禁止毒品买卖。并且制定国语以便统一中国社会。这些改革增进了民众的统一感和自豪感。
但于国防上,中华民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由于中央推行军政统一使得地方派系被削弱,导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恶化,最终地方各派系(如桂、晋及冯)陆续与中央发生了战事,史称中原大战,最后中央军胜利。而后为了对付据守赣南的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起五次“剿共”。中国共产党最后于1934年10月“长征”撤退,最后抵达陕北。日本军阀于此期间逐步加强侵略,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东北并建立满洲国。一二八事变意图侵略上海,最后国军成功抵御而停战。随后日军藉由长城战役、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吞并华北。当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定下“攘外安内”的政策,旨在避免对日全面开战与剿共同时并行。但在中国共产党倡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内反日逐步高涨以及张学良因剿共失利及东北军思乡等因素,于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使蒋中正同意停止剿共并收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与新四军。此事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得以稳定,改写了中国现代历史。不过,由于国民政府仍无强大经济力与武力对日抗衡,当时只能避免对日全面作战。抗战时期主条目: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邱吉尔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开罗会议
1937年7月日本引发卢沟桥事变,攻陷华北。蒋中正定下“以空间换时间”、固守耗敌以待国际局势转变。8月上海发生淞沪会战,国军战败受创惨重,但也将日军战略改为由东至西入侵。首都南京沦陷后,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震惊国际。国民政府则迁都至重庆市。而后南北日军欲会师徐州时,国军于台儿庄击溃之,史称台儿庄大捷。而后为了防止日军南下及西进,国军决堤阻敌。当时国军军力共170万人。因战争爆发,立宪延后。
中国共产党所属的新四军与八路军亦加入抗战,共约四十万兵力。该两支共产党军队参与敌后游击战对抗日军并巩固本身的根据地以发展军事力量,较有名的对日战役为平型关之役(国共联合)与百团大战。
1938年8月至10月发生武汉会战,日军攻下武汉,同期间又登陆大亚湾,攻下广州并侵略华南。由于战线拉长,日军转入相持阶段。1939年期间中日双方于豫鄂湘桂各省交战,日军三次南下长沙皆为国军击溃,史称长沙大捷。在沦陷区,国军与共军开辟敌后战场并展开牵制与游击,使日军仅能控制据点与交通线。日本为了管理占领地并达成“以华制华”目的,陆续建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
在外交上,美国力促中日和谈。由于日方条件过高使中方难以接受,以及日本占领法属中南半岛,和谈最后破裂。1941年7月美英中荷各国成立“ABCD包围网”以对日禁运。最终日本于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开启太平洋战争。中国遂正式成为同盟国一员并正式对日宣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统帅,史迪威任参谋长。英国开放滇缅公路补给物资,英美各国亦对中签订平等条约。由于英美各国采“先欧后亚”策略,中国仍未减轻负担。日本意图切断中国补给线,于1942年攻击缅甸,国军派远征军入缅援英。最后缅甸被日本占领,滇缅公路中断。1944年中英盟军反攻收复缅北,并建立中印公路。这段期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先后打通了平汉、汉粤线,建立大陆补给线。并攻至独山,一度威胁重庆。
1945年时,美军已逐步逼近日本本土,国军在中美空军支援下牵制日军并轰炸大陆补给线。日军意图反制而发动豫西鄂北会战、鄂西会战与湘西会战,国军皆抵御成功。4月国军发动反击,至8月收复广西全境,并意图收复华南。8月初,美国在日本广岛与长崎先后投下核弹,苏联亦依据《雅尔达密约》对日发动八月风暴行动,攻灭满洲国并占领中国东北。最终日本天皇裕仁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于美舰密苏里号签署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南京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抗战胜利,中华民国收复东北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虽然国军因为装备、经济等因素不如日军,在整体战争中处于劣势。但是国军成功拖住部分日军军力,并在部份战役中获得胜利,使盟军得以在战略上顺利对付日军。内战时期主条目:国共内战和行宪
二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势力大致上扩张到华北及东北地区,形成割据。自1945年9月起至次年1月,共党为与中央争夺受降权和受降区域与中央军发生武装冲突。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双十协定,确定以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地方自治之途径达到和平民主建国,并尽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制宪事宜。年底,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调停之下,国共双方代表在1946年1月签订了一月停战令,并召开各党平等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各党平等协商并确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惟同年春国共又爆发政治摩擦;4月起,东北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1946年5月,国民政府由陪都重庆迁还南京。11月15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由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民主同盟因对政府改组和东北调停结果不满而拒绝参加。此次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正式为《中华民国宪法》,并于隔年公布与施行,国民革命军改组为中华民国国军。1948年,增加蒋中正所提出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行宪国民大会选举蒋中正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5月20日,蒋中正、李宗仁就任总统及副总统职,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宪政时期开始。
1946年5月孙立人屡屡于东北击败共军,直逼哈尔滨。此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要求停战,孙立人也由于与上级杜聿明意见不合,蒋中正将孙立人委以虚职再迁调台湾,使得东北战况随之逆转。1947年初,中共三次拒绝国府的和平要求、坚持废除宪法,至此国共谈判完全破裂。2月,美国宣布完全退出国共调停,并开始在中国撤军。3月,中央将共党代表团逐出南京;胡宗南率军攻进延安。至此,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1947年11月,内战炮火下,开始全国大选。1948年初,中共军反攻驻守于大城的政府军。入夏,国军困守城市,失去周围农村拱护,战局对政府不利。9月,中共军占领济南,发动决战。1948年9月辽西会战爆发,共军林彪南下围攻锦州,廖耀湘救援失败。锦州、沈阳先后被共军攻下,东北失守,政府内部要求蒋辞职呼声甚高。11月爆发徐蚌会战。由于战略规划错误,刘峙与杜聿明仅坚守陇海线,使得国军防线被共军切割包围,国军于隔年1月溃败。当时华北受到孤立,1948年11月平津会战爆发,东北共军入关,在天津失守后,北平守将傅作义投降,华北全数被共军占领。1月底,蒋中正宣布下野,仍任国民党总裁,由李宗仁继任总统。
李宗仁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谈,冀望“划江而治”。1949年4月的北平和谈因中华民国政府不接受共产党的要求而告终,随后共军发动渡江战役,武汉、南京及上海相继被攻陷。8月,中共军林彪部占领长沙和福州,10月占领广州,11月中共刘邓部队攻克重庆,12月中旬占领成都,至次年3月占领西昌。中华民国政府依序迁往广州、重庆、成都、西昌,最后至台北。李宗仁见大势已去,赴港后逃至美国。蒋中正于西南持续作战,最终放弃大陆地区,退往台湾。
另外在台湾光复后,由于接管政务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施政不当引发民怨,最后于1947年春发生二二八事件。此事件加深省籍情结,使台湾民众开始不信任政府,促使日后台湾独立运动的发展。退守台湾主条目:台湾战后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3月,由于李宗仁滞留美国不愿回国,于是蒋中正在台湾复行视事。蒋中正藉由原大陆地区国民大会代表行连选连任,先后担任第一至第五任总统。此时政府财政匮乏,只好使用抢运来台的黄金解危。期间东南沿海依旧动汤不安,受到共军猛烈攻击。由于国军集中于台湾,海南岛、万山群岛与舟山群岛先后沦陷。在金门先后发生的古宁头战役、九三炮战(1954年)及八二三炮战(1958年),由于国军防御坚强及共军缺乏渡海能力,使得中华民国逐渐安定。另外,据守滇南的国军撤至缅甸北部,最后部份军队撤台。
中正国际机场,隶属十大建设,现改称台湾桃园国际机场。
1950年韩战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协防并给予美援贷款,使中华民国国运转危为安并提高军事与经济重要性。1951年台湾省实施地方自治。省议员及全台县长市长举行选举。为了抗共,蒋中正宣布“戒严令”,并加强“反共抗俄”宣传。虽然安定内部,但使民主宪政打折扣,造成许多人因反对言论或行动被指为“匪谍”遭迫害,史称白色恐怖时期。1966年毛泽东在中国大陆发起文化大革命,中华民国政府则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到1970年代之前,中华民国都被认为是国际社会上中国席次的合法代表,然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逐渐增加。内政方面,陈诚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稳定农业。工业方面,藉由土地改革,带动了民营企业和工商业发展,并以加工出口导向为主。
1971年中华民国宣布退出联合国,联合国随之通过《第2758号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的中国席次,虽决议对其无效。但此后的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幅度滑落,国际上开始常称之台湾。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为稳定经济发展,1973年11月时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及十二大建设。这些行动促进经济发展,使1980年代后的台湾挤身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逐渐过渡到劳力密集的工业,并朝向服务业发展。在民生富裕的背景下,台湾各种社会运动、政治运动能量皆在此时期累积。落实民主化至今蒋中正于1975年4月5日病逝后,由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至1978年届满。随后由蒋经国当选第六及第七任总统,任内促进本土化及民主化的发展。1978年美国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后,次年发生美丽岛事件。为了因应国际情势演变,及解决国内民主改革需求,蒋经国逐步推动民主化。1987年对民主进步党成立采取宽容态度,继而宣布解除戒严、开放民众赴中国大陆探亲,两岸交流自此开始热络。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台北,李登辉继任总统。1989年,政府开放组党。1990年,李登辉当选总统。此年国内大学生为了万年国会问题发起三月学运(又称野百合学运)。为了使宪政回归正常,李登辉认同此学运并宣布修宪及改选国民大会,最终使公民可直选总统。1994年,中华民国首次举行省长及直辖市长民选。1996年,在第四次台海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及美日等国际关注之下,李登辉最后于首次正、副总统直选中与连战竞选成功,顺利连任总统。为了化解省籍情结,他提出“新台湾人”的理念,并希望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1997年,在香港主权移交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开始加强对台湾主权的主张,而中华民国则力图保持本身政治经济稳定。
2000年第十任总统选举,民主进步党籍的陈水扁与吕秀莲当选总统、副总统,成为中华民国行宪后首次政党轮替。此时因政党恶斗、中国崛起与媒体乱象影响,台湾政治、社会及经济等均显得动汤不安。到了1980年代,因为工资上涨、环保及对岸崛起等诸多因素,台湾传统产业面临产业外移的问题。加上政府提倡高科技发展,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的比例逐渐过半。2002年8月,陈水扁公开表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一边一国”,引发国内外不少争议。2004年,陈水扁在第十一任总统选举以微小差距胜出获得连任。由于投票前夕发生三一九枪击事件,部分人士质疑选举结果,并发起一连串抗争。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表示“一个中国”的主张。此事造成不少台湾民众不满,于3月26日发起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表示其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的诉求及决心。2006年,由于陈水扁家属及亲信疑似贪污,遭到立法院三次提起总统罢免案,这是解严后首次提出总统罢免案,但并未通过。
2008年的立法委员选举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选举结果显示许多小党因没有获得席位而泡沫化,使部分弱势族群代表无法在国会殿堂为所属族群发声。由于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获得四分之三席次,形成一党独大的局面。民主进步党的失败则被认为是选民对陈水扁政府失望,投下了不信任票。2008年第十二任总统选举,中国国民党籍的马英九与萧万长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再次完成政党轮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