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潘根兴
所在的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与地球表层环境过程
社会关系、社会职务:南京农业大学国家高等学校土壤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部批)所长(2001-)。
国务院第五届学科评议组农业资源利用(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学科召集人(2003-);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第五届委员(2004-);
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营养学会肥料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环境演变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球土壤环境恢复网络亚太地区中心成员;
土壤质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十五'重大咨询项目“西部生态环境”专家咨询组成员;江苏省、国土资源部十五重点项目“江苏省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专家组成员
《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生态环境》编委,《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编委,《中国岩溶》编委,《地球与环境》编委
出版的其他作品浏览【已发表论文】:[1] 唐晓红 邵景安 黄雪夏 魏朝富 谢德体 潘根兴.垄作免耕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土壤学报,2007,44(2):235~
[2]李志鹏 潘根兴 张旭辉.改种玉米连续3年后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和^13 C自然丰度变化[J].土壤学报,2007,44(2):244~
[3]潘根兴 周萍 李恋卿 张旭辉.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07,44(2):327~
[4]周萍 潘根兴.长期不同施肥对黄泥土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38(2):256~
[5]侯鹏程 徐向东 潘根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表土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太湖地区吴江市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0(2):68~
[6]焦少俊 胡夏民 潘根兴 周虹杰 徐向东.施肥对太湖地区青紫泥水稻土稻季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7,26(4):495~
[7]董长勋 李恋卿 王芳 潘根兴.黄泥土对铜的吸附解吸及其pH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2):521~
[8]王芳 李恋卿 董长勋 潘根兴.黄泥土和乌栅中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Cu^2+的吸附与解吸[J].环境化学,2007,26(2):135~
[9]丁爱芳 潘根兴 李恋卿.江苏省部分地区农田表土多环芳烃含量比较及来源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2):71~
[10]金亮 李恋卿 潘根兴 吴新民 廖启林.苏北地区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分布及其食物安全风险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1):33~
[11]唐晓红 邵景安 高明 魏朝富 谢德体 潘根兴.保护性耕作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5):1027~
[12]袁颖红 李辉信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樊后保.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活性碳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7,16(2):554~
[13]侯鹏程 徐向东 潘根兴.不同利用方式下吴江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变化[J].生态环境,2007,16(1):152~
[14]史静 李正文 龚伟群 潘根兴.2种常规水稻Cd、Zn吸收与器官分配的生育期变化:品种、土壤和Cd处理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07,2(1):32~
[15]李辉信 袁颖红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6,43(3):422~
[16]李久海 潘根兴.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老化及其环境意义[J].土壤通报,2006,37(2):378~
[17]迟传德 许信旺 吴新民 潘根兴.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J].地球与环境,2006,34(3):59~
[18]董长勋 李恋卿 王芳 潘根兴.水稻土微团聚体吸附磷后对Cu^2+吸附与解吸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29(4):75~
[19]龚伟群 李恋卿 潘根兴.杂交水稻对Cd的吸收与籽粒积累:土壤和品种的交互影响[J].环境科学,2006,27(8):1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