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山中学的学校概况】浮山中学坐落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枞阳县浮山,校前白荡湖,湖水澄碧;校后浮山,山奇洞幽。名山胜水,地灵人杰。
浮山中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1924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房秩五先生择浮山南麓,创办学校。在那血与火的年代,浮山中学就是进步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烈士多次到这里指导革命工作。著名的将军、外交家、书画家黄镇同志曾在这里担任美术教员,并
从事革命活动。红军高级将领孙炳文烈士的夫人任悦携子女孙维世等在这里工作两年。
在他们的直接教育下,大批的浮中学子,纷纷投身革命。先总理周恩来于1968年5 月接见浮山中学校友、原二十军副军长朱铁骨时说:浮山中学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它是当时那个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
今日的浮中,占地面积180亩,有36个教学班(48个高中班的办学规模),144名教职工。教学、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电化教学独具特色,1996年被省教委定为省级电化教育一类达标学校。校园古木参天,翠竹掩映,廊回塔耸,曲径通幽,四季风景如画。1999年,学校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
自建校以来,浮山中学人才辈出,遍及海内外,有将军,有专家学者,有享受国家津贴的工程院院士。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20多年来,共向高校输送了7000多学子。在1999年高考中,陈良文同学一举夺得安徽省文科状元。近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三个面向”,坚持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依靠“教研兴校”。确定了办学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全程管理中,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管理,注重人情关情,提高育人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竞争的潮流中,“创名校,树名师,育名生”,不断增强综合效力,从而探索一条具有浮山特色的农村办学之路。
八十年来,浮中人艰苦办学,锐意进取,凭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耐心和责任心,营造出优良的校风学风,培养出代代英才。面对新世纪,浮山中学将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严明的校规校纪,科学的管理方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校训:敬业 进德 见智 健体
敬业:爱岗敬业 从事业出发 以事业为重 为事业奉献
进德:师以德为重 生以德为先 品德素质 日进月长
见智:教学相长 见仁见智 勤于思考 敏而好学
健体:培养健体意识 健全心理素质 锻炼健壮体魄
教风:言教 身教 勤教 善教
学风:求勤 求诚 求精 求真
办学理念:主动发展,挑战未来
办学目标:创名校、树名师、育名生。
探索农村办学之路,创办农村特色学校,高素质培养农村子女
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管理,注重人情关怀
【浮山中学的校史回眸】八十年来,浮山中学共育弟子二万多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灿然为星者已数不胜数.为举办这次展览,我们联络了众多校友,他们中有共和国的将军部长,有成就非凡的专家、学者、更有为各类名人辞典所收录的世界名人-----据统计仅学术界副教授以上职称就有420人之多,我们在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这些杰出校友把浮中精神带到世界名地,并努力发扬光大,为母校增光添彩,他们是浮山中的自豪和骄傲。
时间 校名沿革
1925年2月 浮山小学
1925年8月 浮山图书馆附属小学
1928年2月 浮山公学
1929年10月 安徽私立浮山中学
1930年 安徽私立浮山初级中学
1946年 安徽桐城县私立浮山中学
1949年10月 桐庐县浮山中学
1950年2月 皖北安庆行政区公立浮山中学
1950年9月 皖北区浮山中学
1952年9月 安徽省浮山中学
1957年 安徽省枞阳浮山中学
1970年 枞阳县浮山中学(革命委员会)
1972年元月 枞阳县义津区浮山中学(革命委员会)
1978年至今 安徽枞阳县浮山中学
【浮山中学的光辉一页】浮山中学校风纯正,学生勤奋刻苦。历年学生会考、高考的成绩都十分突出。特别是最近几年,该校学生会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会考及格率平均在98%以上,合格率100%,优秀率平均在35%以上,有的学科优秀率达70%以上,每年都有10~20%的学生取得会考全优好成绩。同时,高考成绩更是喜人。每年的应届本科一次达线人数在枞阳县一直独直鳌头,就是在全市或全省也名列前茅。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高考本科一次达线分别为374人(应届统招180人,本科达线172人)、520人(应届统招270人,本科达线282人)、258人(只有应届)、307人(只有应届)。2002年的305班本科达线人数为47人,本科达线率90%以上。2004年的两个文科应届的本科达线率也达50%以上。每年高考都有100多名达重点线,600分以上人数也稳居我县之首,每年都有十多名同学被录取一流名牌大学。2001年高考,几乎囊括了枞阳县教育质量综合评比的各项第一名。每年高考的理科状元稳落该校。
2003年汪琴琴以581分获得枞阳县文科状元。特别是2002年唐锐以686分获得安庆市理科状元,1999年陈良文以637分的成绩
夺得安徽省文科状元桂冠。难怪人们称誉该校为“状元的摇篮”。而且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浮山中学均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深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该校每年都有30以上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2000年以来,有5名同学(汪进、吴杰、苏义平、仇丹圣、陶善文)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安徽省赛区一等奖,2名同学(黄玉、张雪莲)获安徽省语文竞赛一等奖。有5位同学(朱小进、朱然、王日红、徐燕、钱泽民)获得国家级“21世纪素质教育杯”论文竞赛一等奖。2003年,汪进同学获得数学联赛安徽赛一等奖,还被上海大学破格免费录取。
“主动发展,迎接挑战",全体浮中人都恪守这一理念,奋力拼搏、坚持不懈,我们相信浮中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年份 获得荣誉
一九九九年 ① 安徽省花园式单位 ② 安庆市教育工会授予“教代会评估先进单位" ③ 枞阳县教育质量管理评估一等奖
④ 1999高考安徽省文科第一名奖金6000元(枞阳县人民政府) ⑤ 枞阳县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
二OOO年 ① 安庆市文明单位 ②“逸夫楼"荣获优秀工程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OO一年 ① 安庆市教育工会授予浮山中学教育工会“先进教工之家" 荣誉 ② 县委县政府授予“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荣誉
③ 市环保局、市教委授予“安庆市绿色学校"荣誉
二OO二年 ① 省教育厅授予“全省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②省教育厅、省环保局授予“安徽省绿色学校"称号
③ 全国绿色学校环境教育教案多媒体课件大赛授予“优秀组织奖"称号
二OO三年 ① 县教育局授予“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荣誉 ② 安徽省首届中学校报校刊评比二等奖
③ 县教育局授予“环境育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
【浮山中学的师资力量】“浮山为皖桐胜境,山水清淑,岩壑灵奇,既饶风景,又远尘嚣,环境优美,最宜讲学。”“教育必注重环境,乃足以养优美之感情;学校必远离尘嚣,乃足以发高尚之思想;盖自然境与自然人影响极大,地文学与人文学感召至灵,其理易明,其效至速。”(房秩五先生语)
浮山中学背倚名山,前临秀水。自创建以来即是人才辈出之乡,更是卧虎藏龙之地。
20世纪50年代,高中名师有化学教师冯尔霖、物理教师吴格非、数学教师章作仁;初中名师有地理教师张贤希、语文教师冯蓝田、数学教师胡如等。他们当中,后来有2人调入大学,1人调入省重点中学任教;另有2人被评为省模范,1人被评为省先进个人。
八十年代初又有当时为全县唯一的特级教师方不圆,安庆地区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陈日新(后亦被评为特级教师)。
今天,该校各科教师配备齐全、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品德纯正,并且以中青年为主。正式教职工总数为148人,其中专任教师108人,获中高级职称占53%以上 。他们中有1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为省特级教师,1人为安庆市中青年专家,2人为县中青年专家,1人为省教坛新星,1人为市教坛新星,4人为县教坛新星。此外,在2002年张辉勤老师和瞿德虎老师还被分别选送到湖南师大和华南师大进行国家级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学习。几年来,该校教职工有14人受到县以上表彰,有4人当选为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1人在省优质竞赛中获奖,有14人在县以上优质课等竞赛中获奖,王玉娟教师参加国家级绿色学校“环境教育教案和课件”比赛获得“优秀奖”,并进京受奖。此外,该校教师还辛勤笔耕,有100多篇论文在报刊发表或在市级以上教研会上交流。同时,该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目前,已有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科研课题2个,市级科研课4个,校级科研课题10个。其中国家级课题《多读多写,读写感悟,学会作文与做人》和省级课题《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研究》已结题。其余课题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效益。
【浮山中学的创办人】

房秩五(1871-1966) 讳宗岳,晚号陟园老人,安徽枞阳白湖人。少年应试,县府名列第一。十七岁后,在乡教了八年私塾,1920年转到安庆蔡家教书。是时,吴汝沦创办桐城县学堂于安庆,邀他为学长。
1904年春,他与陈独秀,吴守一等创办了安徽第一份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安徽俗话报》。同年秋,东渡日本,学习教育,结识了女革命家秋瑾。1905年回国, 芜湖从事办学、办报工作。1911年春,东北因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被军阀殴打,身遭摧残。1912年,许士英出任司法部长,他应邀至北京,主编《司法公报》。1916年,任交通部视察。1921年,任芜湖道尹时,曾协助许士英,反对军阀倪道琅贿取选票、包办选举,并取得了胜利。1924年,辞官到浮山创办图书馆,1925年,创办浮山小学.
1928年又创办浮山初级中学,并于1946年增设高中部。在办学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到处奔波,筹募资金。1941年,日军轰炸浮中后,他曾多次去上海、香港募捐,共得款四万余元,才使得学校得以恢复。办学之处,他以华严寺、金谷岩为家,1929年才于学校东侧建造了“双瞻阁”,算是有了定居。
1924年以后,房秩五一直在浮山致力于教育事业,并以他的职业声望,掩护过王步文、孙炳文烈士夫人等共产党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建国后,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到住处看望了他,并赞扬了他所作的贡献。房曾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和省政协副主席。著有《浮渡山房诗存》,书名为沈尹默所题,光明甫、方孝远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