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
生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人。生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卒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年五十八岁。余事南唐。少有胆识,长以文学见称。尝以白衣见南唐主李璟,璟以为秘书郎,命掌书记。璟即位,用为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后迁户部侍郎,中书侍郎。晋开运三年(公元九四六年)官至宰相。继因弟延鲁等攻福建兵败,为御史所勘,改官太子少傅。后又累迁至左仆射同平章事。刘言叛,周师南侵,因朝臣反对他,极力求去。李璟不许。及江北地尽失,始罢相,但仍为太子少傅。数月后,复为相;曾疾,改太子少傅。卒,谥中心肃。延己以工词名于当时,词风思深词丽,风格深婉,造诣极高。开北宋晏欧词风。
原作多散佚,有《阳春集》,得词一百十九首。然除去以他人所著误入者外,仅存九十余首。多写男女的离情别恨。
作品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①?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②,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③。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④。
[注释]
①闲情:恋情。
②病酒:嗜酒成病。
③青芜:丛生的青草。
④平林:远方的树林。
写幽恨闲情,真一代圣手。起句以扫为生,谁说旧情割舍已久?每到春来,年年依旧。说明思恋之深,用情之专。这等至情文字,决非逢场作戏的浮薄文人所能措笔的。其次是意象之妙:“花前”两句,对春花而思伊人,乃至以丰腴之春花烘托瘦损之形貌,则愈显思念之苦怀。“独立”两句,突出了孤寂和凄清。“平林”,远看与地平线相接之林也,“新月”,如钩之弯月,最令人思念之景物也。何况在这行人归尽的时候!以景结情,把惆怅之深情表现得极为凄婉哀艳。清人黄仲则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以及“独立市桥人不见,一星如月看多时。”大得称赞,论其源头,胎息于此。
鹊踏枝
几日行云何处去①?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②。百草千华寒食路③,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注释]
①行云:本指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宋玉《高唐赋》。此指冶游不归的荡子。
②不道:不知。
③百草千华:“华”同“花”。此以闲花野草比喻妓女。
词写闺怨。上片以飘荡不归的行云,比作浪子。他把自己的宝马香车都拴系在浮花浪蕊的青楼妓馆树上了。下片则写闺中少妇的孤独与凄苦。双燕尚懂得归来而人却不知,离愁被春光撩拨的像悠悠飏飏的柳絮,漫天飞舞,使你在梦里也觅不到踪迹。作者以轻灵缥缈之笔写朦胧梦境,怨而不怒,蕴藉深婉,可谓别开新境。
谒金门
风乍起①,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②。 斗鸭阑干独倚③,碧玉搔头斜坠④。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释]
①乍:忽然。
②挼(ruó):揉搓。
③斗鸭阑干:古有斗鸭之戏。养鸭于栏杆中。
④搔头:簪子。
词写贵妇怀人的慵态。一会儿揉搓着杏花,逗引着鸳鸯。一会儿独倚栏杆,低头沉思。一派候人不至的无奈神态。只有喜鹊的喳喳声,才带来一些希望。描写内心活动,可谓惟妙惟肖。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提到:中主李璟问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冯延己对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可知当时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