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土台,又称,“大土堆”,是我国古代建筑遗迹。它起源很早,从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台建筑甚多,这种建筑类型一直到明、清均有所见,历史甚久。它不仅用于宫苑中,而且在寺院等建筑中尤为多见。这一点,过去在建筑史研究中从不被人们所注意。这些都是高台建筑之土台。

高台建筑利用天然的土台或人工夯土的土台,在其上建造宫殿和楼阁。最高的土台有20米,一般都在5米到15米。台上的平面面积一般都在90—260平方米左右。 建筑高台能使人感到庄严、尊贵,既可登高远望、眼界开阔,同时也利于建筑本身的防潮湿和通风。高台的做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天然高台,一种是人工夯土高台,有的则在山坡处利用山半腰中突出的台地,也有的是在山顶上建设庙宇。人工夯土高台,多用于庙宇和宫殿的内部,或者用于城市建筑。建造独立的高台,台的四周多用砖墙砌到台顶,以使高台整齐。一组建筑中,或者一个城市里的高台建筑大都是重要的建筑物,可使整个建筑群有高有低、此起彼伏,有一种错落有致、波澜壮阔的变化。

当时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所以多用土来做高台。我国古代高台建筑数量很多,遍及全国。不过,遗留至今的高台虽然很多,但台顶上的建筑大多数已经塌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