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泡发育不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情况卵泡发育不良是指在卵泡晚期,卵泡生长始终不能达到成熟卵泡大小,且功能差,分泌雌激素不足,临床检查宫颈评分不能达到应有高值(>10分)。本组监测发现,此种情况在不孕妇女中甚为多见,发生率可达27.0%,而且在同一患者不同周期反复出现,重复率达63.8%,即使在其非FM周期亦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情况。这种发现提示,FM可能是导致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Ritchie也曾报道,不孕症中因卵泡发育异常及排卵障碍引起的约占15%~25%,与本组资料相近。

结局本组33例FM者的腹腔镜检查结果显示,有23例卵巢表面有黄体,但均未见到排卵裂孔。其月经期首日子宫内膜活检有2/3左右呈分泌期改变,但大部呈分泌不良状。另10例卵巢表面未见黄体,其内膜未呈增生期改变,表明无孕激素作用,提示卵泡发育至不同阶段即行闭锁。这些资料表明,FM可有两种结局,即一为卵泡闭锁(约占1/3);另一为发育不良,未成熟卵泡黄素化形成黄体(约占2/3)。

三、未成熟卵泡黄素化综合征

过去认为,黄体是由发育成熟的卵泡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颗粒细胞黄素化所形成。以后发现一些发育正常的成熟卵泡,可以不破裂而原位黄素化,称为黄素化不破裂卵泡综合征(LUFS)。此发现使对黄体的形成有了新的认识。本组资料似进一步说明,发育不良、未成熟的卵泡亦可黄素化而形成黄体,并分泌孕激素,使性激素效应器官发生相应改变,而给人以排卵的假象。1983年Delafontaine等曾报道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并将其命名为多个未成熟卵泡黄素化综合征(MILFS)。因此,临床上不能单独从孕激素依赖试验阳性、子宫内膜有分泌期改变等作为有排卵的依据。

综合本组资料我们认为,在不孕妇女中FM的发生率较高,远较LUFS为多见,是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在今后临床工作中给予相当的重视。

治疗方法如果卵泡发育不良,强行在短期内运用促排卵药,强制其排卵,虽然卵子也能排出,但由于这样排出的卵子发育不成熟,所以不能正常的受孕。即便精卵结合,也会容易出现流产,死胎等情况。对于卵泡发育不良者,一般可采用促排卵药物,常用的西药为克罗米芬,也可运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如果配用中药,效果较为理想。一般来说,双相体温的不孕比单相体温的不孕治疗效果好。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小卵泡排卵周期和小如泡黄素化周期患者,可于月经周期第五天用促排卵胶囊(主要药物为熟地、仙灵脾、枸杞子、女贞子、山萸肉、鹿角霜、当归、炙黄芪等)加减,而未破裂卵泡黄素化周期患者,则宜在排卵前期服用补肾填精、化瘀通络之品,笔者曾治疗数10例,效果较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