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概述
司马昱(320~372年),字道万,东晋皇帝,简文帝,庙号太宗。晋元帝司马睿少子,母亲为郑阿春。废帝司马奕被桓温废为海西公,改立他为帝。在位二年,病故,终年五十三岁。葬于高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蒋山西南方)。
早年
幼时深得父亲钟爱。永昌元年(322年),封琅邪王。咸和元年(326年),母亲去世,司马昱时年七岁,哀毁过人,徙封会稽王,拜散骑常侍。咸和九年(334年),迁右将军,加侍中。咸康六年(340年),进抚军将军,领秘书监。永和元年(345年),进位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永和二年(346年),专总万机。永和八年(352年),进位司徒,固让不拜。晋穆帝成年,司马昱请求归政,不许。废帝即位,以琅邪王绝嗣,复徙封琅邪,虽封琅邪而不去会稽之号。太和元年(366年),进位丞相、录尚书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给羽葆鼓吹班剑六十人,又固让。废帝被废,桓温迎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咸安”。
即位
司马昱继位后,一切听命于桓温,形同傀儡[1],而无可奈何[2]。咸安二年(372年)七月,简文帝病危,宣布立子司马曜为太子,并在一天一夜之内,连发四道诏书,请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县)的桓温入京辅政。桓温不理睬,司马昱只好写下遗诏,授权桓温可以依据周公辅助成王的故例摄政;如果太子不值得辅助,可以取而代之,自行称帝。郎中王坦之接到这诏书,极力劝谏,并当着司马昱的面将诏书撕成碎片。司马昱自慰地说:“天下本是意外得来之物,卿何必如此着急呢?”王坦之反驳说:“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能私自授予他人!”司马昱沉吟良久,无话可答,命令王坦之重新起草遗诏,改成:“家国大事都要一一禀告大司马(桓温),太子要象刘禅对待诸葛亮一样,敬重桓温。”
第二天,司马昱死于建康宫东堂。遗诏以桓温辅政,依诸葛亮、王导故事,庙号为太宗,谥号为简文帝。
评价简文帝幼而岐嶷,有风仪,善容止,为元帝所爱。郭璞曾对人说:“兴晋祚者,必此人也。”长大后,风度不凡,尘土满席仍安之如常,留心典籍,清虚寡欲,善于清谈,深得朝野瞩目[3]。在位二年,并无实权。据《晋书·简文帝本纪》:“帝虽神识恬畅,而无济世大略,故谢安称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沙门支道林尝言‘会岙有远体而无远神’。谢灵运迹其行事,亦以为赧、献之辈云。”
司马昱年表公元320年,司马昱出生。
公元322年,司马昱被封为琅琊王。
公元326年,司马昱徙封会稽王。
公元371年,司马昱被桓温立为皇帝。
公元372年,司马昱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