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陆学生4956人,台港澳学生317人,留学生1341人),专科生1406人(高职1138人,护理专业268人),硕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网大教育发布的200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列全国各大学第51位,并在医药类院校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
【学校领导】党委书记:吴建伟
校长:高思华
副校长:乔旺忠 王庆国 徐孝 乔延江
工会主席:魏天卯
纪委书记:常江
党委副书记:谷晓红 靳琦
【学校校标】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标图案由蛇、手杖、杨柳枝和心形外框组成。
标志中央“蛇与手杖”图案是国际通行的医药卫生标志。蛇象征智慧。手杖变形为针形,象征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杨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药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医药人才的茁壮成长。蛇与手杖、交叉的杨柳枝分别组合成英文字母“B”和“U”的形状,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缩写,突显我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顶部镂“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缩写。图案选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红色象征阳光,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和天空。
标志的整体寓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爱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国医药造福人类。
【学校校训】校训:“勤求博采 厚德济生”
“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现用以表示我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此4字集中讲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厚德济生”: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济生四字合而表示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此4字主要讲品德修养、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还寓含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
【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中医学 中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中医内科脑病学科 中医内科呼吸学科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 中医内科血液病学 中药药理学 临床中药学 中药生药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针灸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外科学
【研究机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医内科学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 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实验室 中医内科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7个):中医症候病理生理基础实验室 细胞与生化实验 病理学实验室 脑病实验室(东直门医院)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东直门医院) 中药生药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中医脑病研究室 中医脏象理论研究室
其他研究所(8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药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医学气功研究所 中医临床医学研究所 针灸推拿研究所 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 中医药教育研究中心
【医疗服务】东直门医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已经发展壮大成为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她是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是率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也是北京市首批列入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临床药理基地,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患儿手术康复治疗定点医院。在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中,是培养国内外中医药人才时间最早、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重要教学基地。
东方医院简介
东方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1999年12月开业。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中医脑病中心,全国中医急症中心和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基地。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对本市全体参保职工和退休人员,不用选择均可来就医,门诊及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只要属医保报销范围的,都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东方医院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中西医结合中医医院。医院有正、副主任医师13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00余名。医院共开放床位数620张,设有临床科室32个。
第三附属医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医院,始建于1964年,1991年11月划归冶金工业部。是北京市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足踝外科研究所、朝阳区肢体残疾治疗中心设在该院。2006年7月28日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9月15日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7年7月17日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并相继成立脑病、骨伤国家级重点专科和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心。
医院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医院设有病床300余张,有普通病房、干部病房、CCU及ICU病房,全院共有医疗专业24个。我院现有正式职工380 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4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人(5人博士后),硕士研究生18人,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4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49人。
【知名校友】王国强现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啸宏现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卫生部副部长。
吴 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毛群安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卫生部新闻发言人。
许树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
李 宁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
顾海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