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官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村名由来据传元朝陈姓立村,因陈姓开饭馆,故取名陈馆,后改称陈官。民国修县志载有陈官。

隶属沿革明清两代乐安县崇信乡,1911年崇信乡崇二保,1914年广饶县义区,1929年六区,1941年广北六区,1945年广饶县六区,1948年12月六区碑寺乡,1956年碑寺区碑寺乡,1957年碑寺乡,1958年9月东风九社,10月碑寺公社,1961年6月花官公社,1964年3月花官区碑寺公社,1970年11月斗柯公社,1984年陈官乡。

经济概况借助靠近乡政府驻地近、交通便利、土地广阔的地理优势,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把发展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拉动全村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可喜的佳绩。从2006年开始,村两委提出了“以地招商,以地生财”的发展规划,拿出村东600亩土地进行工业园区建设,用优惠的政策和全方位的服务吸引外地客商来村兴办企业。

截至2006年,陈官村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硬化了贯穿南北的路面,安装了路灯,水电设施齐全。截至2006年,工业园区已落户企业十多家,累计吸引外资1.5亿元,解决该村就业劳动力100余人,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拉动了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养殖业也得到了发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地方、统一管理的原则,在村西建设了占地十亩的养殖小区,在村东南建设了占地8亩的养鸡小区,极大地调动起了群众投身养殖业的积极性。

村庄建设该村从2000年起实施了村庄搬迁规划,沿广青路建设新村,截至2006年,该村已完成搬迁户近300户,所有搬迁户的住房均达到了“统一尺寸、统一样式、统一标准”的原则。

2005年,在市建委党建工作组的大力帮助下,该村投资80余万元疏通硬化东西主要街道3条,总长度2200米,路面宽10米,并对两边进行了高标准衬砌和绿化,村庄建设的标准和档次在全县首屈一指。同时,村里成立了卫生清洁队,定期对村内所有街道进行清理,确保村内卫生长期清洁。

文明建设截至2006年,该村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集村委办公室、小康书屋、老年活动中心、警务室于一体的多功能村文化大院;投资10万多元建设了陈官村卫生服务社区,同时,院内配备了健身器材。投资5万多元对“文化诚信一条街”进行了粉刷、绿化、亮化,墙壁订上了文明诚信宣传牌,悬挂了高标准的过街牌,真正成为了广大群众讲文明树新风的平台。根据该村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村里成立了短穗花鼓队、吕剧团,每年进行多次的演出,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求。同时,每年年底进行“双十佳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活动,倡树大家明礼诚信、讲求道德。

荣誉称号2004年广饶县“五个好”党支部;

2005年市级小康文明;

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连续多年全乡村及综合考核一等奖。[1]

传统曲艺“短穗花鼓”发祥地----广饶县陈官乡陈官村:陈官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群众就有热爱文艺、喜好演出的优良传统,村内自办的吕剧演出队在当地小有名气。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陈官短穗花鼓”正是起源于此。短穗花鼓创始于明清时期,清朝道光年间广为流传。陈官村民间艺人张延水在长期的乞讨生涯中练就了一身打花鼓的绝技,并不断改进技巧,翻新花样,提高表演水平,形成了这种技艺独特的民间舞蹈——短穗花鼓。张延水回村后,把短穗花鼓技艺传授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张洪祥(1914年生)、张洪果(1929-1991)。张洪祥年轻时能击打三十多种套路动作,并传授了不少徒弟,其弟张洪果主要为张洪祥表演短穗花鼓时击镲伴奏和演唱,能唱二十多个段子,并能即兴编词,出口成章,兄弟二人多次在舞台表演上展露光芒[2]。

2、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狮山镇陈官村隶属武定县狮山镇,地处狮山镇南边,距狮山镇政府所在地13 公里,到狮山镇道路为柏油路 ,交通方便,距县13公里。东邻九厂,南邻乐美,西邻滑坡,北邻姚铭。辖陈官、管驿、田心等1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643户,有乡村人口2749人,其中农业人口 2749 人,劳动力 1774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272 人。

全村国土面积 12.5 平方公里,海拔 1830 米,年平均气温 14.32 ℃,年降水量 1000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烟草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605 亩,人均耕地 .95 亩,林地 7964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757.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491.96 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水稻、玉米、烤烟为主。

[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