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闸,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北的三江口的古代大型挡潮排水闸。明代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全闸28孔,长108米,选址在岩基峡口处。闸墩和闸墙用大条石砌筑,墩侧凿有装闸板的前后两道闸槽,闸底有石槛,闸上有石桥。
萧山、绍兴平原地势平坦,沿海经常受潮汐侵扰。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修筑鉴湖。唐代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增修海塘,此后又在今绍兴北部三江一些支流上陆续修建越王山堰(后改称玉山斗门)、朱储斗门和新迳斗门等。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时期,鉴湖逐渐失去作用,萧绍平原旱、涝、潮灾加重。三江闸建成后,并和各支流原有斗门和新建斗门联合运行,提高了对内河水量的调蓄功能。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绍兴知府汤绍恩建。为解除山阴、会稽(今属绍兴县)、萧山三县的内涝和防御海潮倒灌而建。闸长108米、顶宽9.16米,闸体利用山峡形势以巨石砌成,石间用榫卯连接。加立27个梭墩,共28孔,皆用天上星宿命名,故名称“应宿闸”。上架石梁,既能启闭,又能通行。现闸门已废,仅起桥梁作用。闸旁存清代重修碑四通。三江闸为浙江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泄水流域面积达1520平方公里,400余年来,对解除萧绍平原的洪、旱、潮灾害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江闸设有水则,绍兴城里还有一个校核水则,用作控制闸门启闭的标准。三江闸起到抵御咸潮和调蓄淡水的作用,保护了萧绍平原80多万亩农田和环境。1979年在三江闸外2500米处另建新闸一座,代替老闸。老闸作为文物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