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湖北省新庙镇水月村基本概况

水月村

水月村位于新庙镇南部,现有14个村民小组,812户,2848人,其中党员93名。全村国土面积5.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70亩。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960元。 水月村东接燕矶、沙窝,南抵泽林、程潮铁矿,北毗新庙镇文塘村,距离鄂州城区不到二十分钟路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条件极为便利。[1]社会建设水月村各项事业发展快速,在村级公路贯穿全村的基础上实现了组组通电话、户户接有线电视、人人用自来水;并以丰富的山水资源、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了瞧园新村、藏龙山庄相继落户该村,为该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新庙镇筹资近300万元,于2000年与城区完成自来水对接工程;争取国家投资,于2001年在鄂城区率先完成农网改造工程;筹资近1000万元,于2002年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目标,兴修水泥公路70多公里。

2001年以来,新庙镇积极参与鄂州市鄂黄大桥南岸连接线、滨湖南路延伸、洋澜湖破堤还湖、长江江堤建设、科氏沥青公司迁建、武钢鄂州球团厂、市天然气管道辅设等重点项目的协调和服务,做到优质、高效、快捷。特别是在2003年度,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服务武钢鄂州球团厂426户拆迁和锦华小区27栋612套房屋的还建工程。

集镇“三街”初显特色,茅草至文塘安居休闲一条街,已落户1000家居民近3500人;新鄂燕路工业一条街已有投资过1000万元的鄂东汽车、大通物流等项目落户;鄂黄大桥沿线物资商贸一条街,已将鄂城行政办公中心、鄂州党校等纳入规划。茅草新镇、桥洞集镇、文塘古镇一线串珠,融为一体。武钢鄂州球团厂拆迁移民工程——锦华小区,已成为全市拆迁安置新村的样板。[2]文化历史水月村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先人到这里休养生息。山涧里层层梯田、山头的梯地就是那时人们辛勤开发和耕种的最好见证。山脚下常有被雨水、流泉冲刷出青砖墓室,又仿佛在诉说那时的殡葬文化。同时,这一带是吴都古镇的主要柴火供应地,水月与吴都共荣共华。特别是居住在这里的汪文湾子孙,倚山卖柴,富庶一方,建了很多名宅,修建了地藏院(水月庵)、孟建寺、马仙姑庙、夫子庙,筑起了远近闻名汪文祠堂,每逢春节由自己组织戏曲班子演唱传统的楚剧、打狮子、玩龙灯、挑皮影,热闹非凡。[1]经济状况新庙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开创城镇建设、设园引资、民营经济、人文环境四大优势,园区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自2002年4月18日成立新庙镇工贸园区以来,园区与新庙镇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主导发展仓储、加工、服务、交通运输和出口贸易等产业。通过开展服务创优、环境创优和业绩创优等活动,使投资近10亿元、年产量500万吨的武钢鄂州球团厂,投资近1亿元的五丈港码头,投资2亿元的冠华玻璃,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科氏沥青、银龙仓储和拥有全省著名商标品牌的新力弹钢,获全省科技成果奖的合强机械、华禹船业等20余家企业落户园区。新庙工贸园区已成为鄂东南重要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鄂州市城东港口经济区的重要组织部分,是鄂州市对外开放引进的新亮点和新平台。

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财政收入达1382.05万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工商收入为1341.38万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9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比上年增加500元,增长12.5%。名特产品新庙镇辖区内资源丰富,盛产红菜、早熟藕、菌灵芝、淡水白鲳、茶叶、板栗等。九龙山茶场生产的云雾系列茶多次获鄂茶评比会金奖和银奖。[2]

四川省柳街镇水月村简介

柳街镇水月村

水月村,隶属柳街镇,占地约2000亩,有人口约2000人。在成青路修建之前,村民基本上从事传统农业及少量的小手工业。政府投入巨资新建的成都至青城山的高速旅游通道(成青路)如天龙取水,而横穿水月村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对于水月村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境内正在筹建的青城湖、道家文化博物馆、蝴蝶博物馆、赛车场、湿地生态景观、无数的农家乐等,使之即将成为一个集商、贸、旅的养身护体之热土。

近来发现保存完好的《樊氏宗谱》,谱共两卷,现仅存上卷,在柳街乡鹤鸣村樊敏侯处,内容包括序言、题词、氏系图谱、碑文、墓志、传略、祠记、谕族人书、家规条例。谱说:原籍山西上党,后迁齐安之信安孝感乡(即湖北黄州府麻城县)。明代永乐初来四川,落业走马岭五桂桥及东乡棘子沟。清中叶迁灌县柳街鹤鸣村定居,其实王、吴、孙、方、靳等姓在水月村也演绎着相似的宗谱,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全靠口头传授的柳街秧歌一代一代往下流传,更显地方文化本色。在一年一度的放水节、插秧节等,乡民们总是乐此不疲,为秧歌而放开歌喉。如今享誉全国的柳街农民诗社,将农民的日常生活记录于脍炙人口的诗情画意里,充分体现当地农村的生机。历史

柳街镇

著名的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就出生于离柳街镇不远的聚源镇。古时,凡有儒、释、道名家乃至官宦贵族、文人墨客,无不息脚于川西的村村寨寨。原位于水月村的水月寺也成为古往今来的传说。围绕水月寺、余家庵,附近南邑庙、关帝庙、八角庙等十余座寺庙横立,使水月村更显宗教与文化特色。

水月村占地约2000亩,现有人口约2000人。在成青路修建之前,村民基本上从事传统农业及少量的小手工业。近年政府投入巨资新建的成都至青城山的高速旅游通道(成青路)如天龙取水,而横穿水月村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对于水月村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境内正在筹建的青城湖、道家文化博物馆、蝴蝶博物馆、赛车场、湿地生态景观、无数的农家乐等,使之即将成为一个集商、贸、旅的养身护体之热土。教育学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学校之一。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凤池乡水月村凤池乡水月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该村有村民913人,10个村民小组,村内有200亩水域面积。[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