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公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杜公柳,是明代潮州海阳(今广东潮安县)人,为纪念县令杜元吉“种柳御患”的功绩,而对当地的柳树的称谓。

明嘉靖《都昌县志》载:杜元吉,字佑之,唐检校工部员外郎甫,南康府君策之后。家本邑二都(今都昌县和合乡)西田庄,举人。出仕潮州府海阳县令,种柳御患,邑人大悦。称曰:杜公柳。

明万历32年(1604年)甲辰版江右《杜氏宗谱》亦云:元吉公,字佑之,号小冈。生于宪宗成化二年丙戌(1466年)九月十八日,以《易经》中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乡试第四十三名,举人。乃仕广东省潮洲府海阳县令。种柳御水患,邑人深赖之。称曰:杜公柳。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五月二十五日,公病卒,年六十五。佑之公殁而不朽,则“杜公柳”存焉。详见邑志(都昌县志)。

杜元吉,诗圣杜甫第二十四代孙,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岁中举,即任广东省潮洲府海阳县令。海阳县地处韩江中下游。每到春夏之交,洪水泛滥,老百姓深受其害,以至流离失所。杜元吉走马上任后,拿出了一个“种柳御患”的策略。他号召全县立即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在江边、堤坝、水岸、村口等地方,遍插柳树。并且亲自带头植柳。随着柳树逐步成活、长成,全县“岸柳成行”,果然有效抵御了洪灾,老百姓交口称赞。海阳人就把境内的柳树称之为:杜公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