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著,中华书局于1963年初版。
张舜徽,1911年8月5日生于湖南沅江县赤山,祖父系清同治进士,父亲有极好的经史根基并崇尚新知,姑夫为余嘉锡。
1949年以后,张舜徽开始广泛阅读清人文集、笔记。凡所寓目文集达1100余家,每集读毕,辄考作者行事,记书中要旨,究其论述之得失,校其学识之浅深,各为叙录一篇。1961年,张舜徽将这些叙录略加删汰,汇集成《清人文集别录》一书。
《清人文集别录》录存清人文集六百家,首先是考作者行事。《清人文集别录》每篇之前均有作者生平的内容。考辨作者行事是传统叙录或提要的常规,从刘向的《别录》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脉相承。但张舜徽在所撰作者行事中,注重其家学、师承或交友,注重反映作者学术成长发展的脉络。如《解春集》作者冯景,张舜徽写道:“景一生好读书,所与游多当世名士,若万斯同、朱彝尊、阎若璩、毛奇龄之流,咸与往还。交阎、毛为尤密,集中与两家论学之文,质疑难、析奇义,不失为诤友。始若璩力攻伪古文《尚书》,景与桴鼓相应,集中卷八、卷九所题为《淮南子洪保》者,皆与若璩讨论伪古文《尚书》之作也。”知人论事,对了解作者与认识作品皆大有裨益。
其次是记书中要旨,摘引了文集中的重要观点,举一例。李集《愿学斋文钞》:“尝言以经证经,汉儒家法,无不如是。自宋以后,都以臆说解经,而经亡矣。”“又尝教学者力行师张履祥,经学师顾炎武,吏治师陆陇其。”
第三是评论文集得失,既有对文集作者学风、学术水平高下的评论,也有对文集自身的考辨。如惠栋《松崖文钞》之别录,在谈到惠栋学术的成就时,张舜徽说:“自其以一门为天地,以汉儒为宗师,笃信谨守,不知其他。耳目局隘已甚。不复广采兼收,以会通经说之全。则其学之流于胶固,亦势所必然耳。惠氏学术,所以不及戴氏沾溉之广,亦即如此。”清代吴、皖两派是朴学的代表,吴派代表人物惠栋与皖派代表人物戴震相较,自有其局限。
《清人文集别录》面世后,其学术价值也得到学者的高度赞誉。文学史家刘永济曾说:“不意吾家中垒(指刘向)遗风,复见今日,为之狂喜。”史学家顾颉刚在给作者的信中也称赞说:“先生所作诸书,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实在张香涛《輶轩语》、《书目答问》之上。然彼二书,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歆之业,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也。”
《清人文集别录》是清代文献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性成果。张舜徽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清代学术史研究,写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初稿,其中《扬州学纪》的叙论部分刊入《积石丛稿》一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出版《顾亭林学记》与《清代扬州学记》二书,此后《清人文集别录》与《清人笔记条辨》相继问世。在此基础上,张舜徽于晚年对清代学术史作了一次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出版《清儒学记》。
《清人文集别录》另有1982年台湾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版;收入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张舜徽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