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紫萁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粤紫萁,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原始薄囊蕨纲紫萁蕨目紫萁科紫萁属,香港特有种草本植物。粤紫萁被怀疑是狭叶紫萁 (Osmunda angustifolia)以及紫萁(O. japonica)的天然杂交种。

原产地为香港岛柏架山、新界大屿山及大帽山。主要生长于丛林之下。除此之外,粤紫萁亦曾于2000年在深圳市龙岗南澳笔架山的一条溪流意外地被发现,但为数只有三株。

植物高约53厘米,极短根状茎深褐色,粗厚而直立,藏于浅层土壤,支根盘根错节。叶轴禾秆,老轴呈黄白。叶片为二回羽状互生,营养叶近纸质,色泽暗哑,顶部羽片披针形。各小羽轴上有卵形小羽片并有薄膜相连,基部却独立于着生点上,小羽片外缘略有波状,其上生长著球形孢子囊群,幼时浅绿成熟时黄褐。

粤紫萁的首次被发现发生于1857年前。当年夏氏(Harland)到香港采摘,却被威廉·杰克逊·胡克误认为肉桂紫萁。直至1905年才被蕨类学家克利斯顿森确认为新品种。1906年,正式发表。1926年,林务主管邓恩氏(S. T. Dunn)及德邱氏(W. J. Tutcher)分别于大潭水塘上方的柏架山、大滩、大鹏湾、大埔区山谷及凤凰山等地亦有发现。1994年,香港浸会大学苏美灵博士在《Hong Kong Ferns》发表清晰的照片及描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