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公涛
简介李公涛(1927——)中国翰园碑林创建人,当代文化愚公。河南巩义人。1951年参加工作,1953年参加全国供销社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57年被错划右派,打回巩义老家21年。1979年恢复公职,任开封市供销社农村饮食服务公司负责人。1984年因病退休。1985年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自筹资金创建中国翰园碑林,并立下家训“只需投入,不许索取,直至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李家子子孙孙不能从中牟取一分钱利益”。他的这种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支持,历经21年的建设,建成了占地120亩,刻碑3700余块,融碑刻艺术与古典园林建筑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主题园林,国内外3000多家新闻单位连续报道8000多次,被誉为“中国最大碑林”“世界之最”,中国翰园碑林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碑林。影响波及海内外。
李公涛与中国翰园碑林创建历程奔腾咆哮的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黄河之滨的七朝古都开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塑造一座座丰碑。
20世纪80年代,这里又出现了一位闻名海内外的“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他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带领全家,自筹资金,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建成了一座益于当代、功系千秋的文明丰碑--中国翰园碑林。李公涛以超凡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时代凯歌。
李公涛是开封市供销社退休干部,他老骥伏枥,志存高远。1985年,为弘扬民族文化,立誓创建一座融书画碑刻艺术与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具有多功能、多层次旅游观赏价值的大型文化艺术宝库--中国翰园碑林,以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归宿,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最后奉献。经过半年的紧张筹备,8月25日,在开封范庄小院举行刻碑工程动工典礼,开封各界人士150多人前来祝贺,李公涛在会上表示:“我要发扬愚公精神,一幅一幅的搜集,一块一块的镌刻。我死了以后由孙子接替,世世代代努力,一定要把碑林建成。”
李公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走上了创业历程。他立下《家训》:“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到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子孙孙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利益。”李公涛全家都投入到碑林建设,有它的弟弟逢义、老伴张梅,儿子孝泉、孝平、孝杰和儿媳、孙子、孙女等。为筹集基金,李公涛全家省吃俭用,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他教育家人说:“事业要向前看,生活要向后看。”并约法三章:在碑林建成之前,不准买高档家具,不添高档衣服;不在银行存一分钱。其儿子创业的开封翰园铁路橡塑实业有限公司和其他经济实体的收入都投入碑林建设。20年来,他家已向碑林投入资金1500万元。
中国翰园碑林创建以来,李公涛忍着多种疾病的折磨,选石料,筹资金,征墨宝,选园址,拜领导,搞设计…..大小事情,都要他想到做到。为了征集对碑林建设的意见,争取社会各界对碑林的支持,李公涛20多次赴北京,上百次跑郑州,两下香港,并赴台湾和韩国,不论盛夏酷暑,或数九严寒,风里雨里,早出晚归。
困扰碑林建设的原址问题,经过李公涛七年的奔波、呼吁,终于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1992年6月,时任市委书记王日新召开专门会议,决定将龙亭湖西畔百余亩土地和水面作为被林园址。6月28日,举行隆重的建园奠基典礼。之后,李公涛吃住在工地,他带领全体员工和工程建设者们昼夜奋战,短短九个月就完成了首期工程项目,并于1993年4月13日对外开放。
中国翰园碑林的创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纷纷慷慨解囊,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热情赞助,支援碑林建设,自发形成了一股时代热潮,共同奏响了民族精神的凯歌。碑林建设已不是李公涛一人一家的事业。
公涛精神近年来,中国翰园在各界领导和开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许多荣誉。中共河南省委宣传、省教委、省旅游局、省党史研究室、省文物局先后把中国翰园碑林作为河南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第一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2004年10月25日又被评为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06年又被省命名为河南省先进文化示范基地,而李公涛先生也被开封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为“当代文化愚公”的称号。
中国翰园的辉煌有目共睹,中央领导人也对中国翰园产生极大关注。胡锦涛、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亲临翰园,并给予高度评价。胡总书记赞扬李公涛先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2004年7月7日,江泽民主席视察过翰园后,对李公涛先生说:“你创建中国翰园,从内心深处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功德无量”。韩国原总统金泳三在2002年6月16日造访了中国翰园,金泳三先生看完整个翰园碑林后,称其为“东方文化艺术宝库”,称李公涛家为“中国模范家庭”。
翰园碑林从筹建开始,新闻界给予高度重视。一时间,媒体竞相报道,其声势之大,影响之广,实属罕见。20年来,海内外已有1000多家新闻单位报到6000多次,赞誉李公涛为“当代文化愚公”;称中国翰园碑林为“世界之最”、“中国最大碑林”;称赞李公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为“公涛精神”。
社会评价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曾庆红、李长春、李铁映、吴仪等先后到中国翰园碑林视察,胡锦涛总书记赞扬他:“您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江泽民主席称赞他“从内心深处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功德无量”。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专程到翰园碑林参观访问并亲笔题词:东方文化艺术宝库。李公涛先生弘扬民族文化的壮举备受世人称颂和赞誉: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等,2005年开封市人大授予他“当代文化愚公”荣誉称号,2006年,韩国碑林园为李公涛先生竖立铜像,以纪念他对中韩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
翰园三老李公涛、薛艾、闵锋被人成为“翰园三老”。李公涛说,在老同志中,有两位成为我的“挚友”和“好帮手”,一位是薛艾,一位是闵锋。薛艾同志负责办公室工作,任办公室主任;闵锋负责宣传和党建工作,先任新闻部长,后被选为党支部副书记。我和薛艾、闵锋被人成为“翰园三老”,他们俩位是我创建翰园碑林的左膀右臂,不幸的是薛艾同志于2003年因病去世。闵锋同志原任开封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是一位老县级干部。他热爱文化事业,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离休后,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投入到翰园碑林的创建工作。我们俩是同岁,我比他大几个月,我是老哥,他是老弟。在人生道路上,又都有坎坷不平的遭遇。50年代,我们正处在风华正茂、春风得意的黄金时代,万万没有想到被一场政治风将我们打入了社会最低层,折断了我们腾飞的翅膀,戴上了“右派”帽子,这一戴就是21年。直到1978年,才平反昭雪回到了工作岗位。可惜这时我们已从一个朝气焕发的青年,变成了年逾半百的老人了。共同的遭遇,彼此之间就自然产生了相互同情的“难友”情感。现在又为了一项共同的事业、一个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走在一起,走在一条大道上,这就必然使我们成为携手并肩的战友,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亲密无间,双方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闵锋同志到翰园碑林工作以来,工作上勤奋苦干,默默无闻,在宣传和党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踏踏实实、无私奉献的“老黄牛”,而且品德很好,和同志们密切团结,宽容和谐。我俩不仅是挚友,也是诤友。商讨工作问题时,他敢于直言,畅述自己的观点。有时也会争论,但都是从事业出发。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是非常可贵的。从多年的相处中,我深深体会到闵锋同志是一位难得的好同志、好朋友,我们俩情同手足。
李公涛的书法情结你到过中国七朝古都开封市龙亭湖西岸的中国翰园碑林吗?当你一进入碑廊中心阁大厅,一幅用“狂草”书法书写的宋代名将岳飞的《满江红》词,便赫然在目了。开头“怒发冲冠凭栏处”,几个字仿佛一位怒目而视,发誓出征的将军。其中“仰天长啸”的“仰”字那长长的一竖,气势险峻,通天扯地。字体忽大忽小,用墨或浓或淡,线条有粗有细。布局巧妙,错落有致,上下呼应,气贯长虹。显示出了当代书法名家的艺术功力。

这幅“狂草”书法作品,就出自有“当代文化愚公”之称的碑林创建人、著名书法家李公涛先生之手。李公涛,1927年出生在河南省黄河岸边的巩义市回郭镇清西村,附近便是宋代皇陵,那里有古代的碑刻、石雕艺术,李公涛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在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家庭贫穷买不起文具,他就用红土和水在地上练,有时用小棍子在地上描划。解放初期,李公涛进入开封艺术学校学习,为他学习书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1年李公涛参加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遣送老家劳动改造。在那苦难的岁月,李公涛除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外,还挤出时间,先后认真钻研了书法、油画、国画、雕塑、石膏像艺术和制镜技术等,常常熬到深夜。为了学习篆刻,他借来一本《康熙字典》,白天抽空在地上画,晚上在身上练,直到掌握了三千多个篆字的读法和写法,并系统整理出了三万多字的篆字字典。他学习研究书画、塑像,到处查找资料,光学习笔记就写了10万多字。在当时生产大队的支持下,李公涛于1972年创办了清西村工艺美术厂,也成为他学习探索书画艺术的可贵实践。 1979年李公涛得到了平反,被安排到开封地区饮食服务公司担任经理。在百忙中,他挤出时间深入习练探索书画艺术。1983年,他因病提前退休,决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画艺术水平。他说:“我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只要发现这种工具书,书画书籍,再贵我都要买。象我这样,奇怪不奇怪,做梦都写写画画,看画展”! 李公涛还时常与书画界名人交流书艺。著名老书法家牛光甫欣然为他的小院题名:“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