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临淄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王克林 主编 宋爱国 苏宏伟 罗建 王俊涛 王治山 赵国梁 副主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8 10000册 2203千字 1178页 538元

ISBN 978―7―101―05776―8 该志贯穿古今,上不立限,下限原则上截至2002年底,大事记、组织机构等有关内容作了适当下延。所记事物详今略古,力求统合古今。该志采用志、述、记、传、录、图、表等体例,以志为主,适当增加随文图、表的用量。全志设建置、自然环境等30篇,篇下设章、节、目,并根据需要增设子目及次子目。各篇横排门类,纵述历史,不受行政管理部门的限制,同类事物编入同一篇章。志前设概述、大事记,志末设附录,不列篇序。

临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载荷着厚重的历史内涵。早在8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齐献公拓扩城区,因城墙紧逼淄河西岸而更名临淄。至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甚富而实、毂击肩摩、家敦而富的东方名城,是举世公认的规模最大、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封建大都市。秦朝建临淄县,为齐郡首邑。今境域东临青州市,北与广饶县、博兴县接壤,西与张店区、桓台县相邻,南与淄川区、青州市连接。地理位置适中,交通发达,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的通衢要津。区内辖11处乡镇、4处街道、463个行政村(居),面积668.25平方千米,总人口近60万人。

临淄的自然地理条件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肥田沃壤。临淄的肥田沃壤不仅成就了古代齐国的综合大农业,而且在今天的农业集约经营和特色经营中越发表现出明显优势。二是水源充足。境内地下水源总蕴含量近6亿立方米, 地下水除了满足全区的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外,还可供应周边几个城市和大企业的生活、工业用水。三是矿产丰富。南部山脉相连,沟壑纵横,峰峦起伏,有大小山头20余座。山丘矿产富饶,资源充足,尤其是西部的铁矿资源丰富,出铁率高,不仅使齐地东夷族成为中国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之一,而且至今仍然是临淄采矿、冶铁业蓬勃发展的凭借。

临淄具有古代齐文化和现代齐鲁石化的“两齐”优势。齐文化发祥于此,其“尊贤尚功”“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变革开放的进取精神,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主变合时的发展观,和谐共存的人文追求,至今仍作为优秀文化传承不衰。临淄更是齐文化遗存的核心载体,在地域文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古代足球——蹴鞠在临淄不仅有着最为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社会科学院的稷下学宫,在学术史上开百家争鸣之先河。集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于一体的《管子》,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至今仍被尊为现代战争和商战智囊的《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融入现代,成为不朽之作。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田齐王陵,保存尚且完好的齐国故城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桐林(田旺)遗址,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殉马奇迹天下无”的东周墓殉马坑,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后李春秋车马坑,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天下游客。另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13处还有150多座高大封土的千年古墓和300余处古文化遗址,被誉为规模宏大的“地下博物馆”。1994年,临淄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区政府发挥这一优势,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大齐文化开发力度,不断促进齐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整合。2001年,设立临淄旅游开发区,规划与开发了田齐王陵、管仲纪念馆、马莲台风景区、稷山汉墓等景点,集文物性、文化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齐文化旅游景区初步建成。

国家级特大型企业——齐鲁石化公司在境内的建立,成为临淄工业迅速崛起的凭借。90年代,充分发挥齐鲁石化化工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拓宽服务领域,提升市场的品位和档次,进一步开发、凝聚和吸引高层次化工专业人才,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发挥市场场所档次高、基础设施好的硬件优势,促进了全区化工产业乃至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区有工业企业2109家,重点企业集团发展到26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7家,形成了以化工、塑料、生物工程、新材料、冶金为主,煤炭、食品加工、纺织、木材加工、酿酒、造纸、医药、机电、建材、橡胶、金属制品等行业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实现工业总产值122.71亿元,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92.79%。临淄工业已经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业是临淄传统基础产业之一,中国古代的铁耕发端于此,第一部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创作于此,“小麦粮仓”是临淄素享的誉称。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4次生产关系调整。80年代,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改革、完善、配套、创新,形成了以粮食、瓜菜、林果、畜牧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了农业的集约经营和特色经营。继而引进农业高科技开发项目40余个,促进生态、绿色经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初步踏出了跨国大农业的道路。2002年,粮食总产量达27.2万吨,瓜菜总产量达148.58万吨。曾获得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区)、全国粮食大县、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区、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优质蔬菜出口生产基地、中国果菜十强县等荣誉称号。

商业是临淄传统优势之一。齐国创建人姜太公以农、工、商为三宝,当时富商巨贾云集于此,曾有“冠带衣履天下”的辉煌。新中国建立后,一度出现禁止集市贸易,商品实行凭证、凭票、定量供应等与商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的实施,临淄人发展商品经济的意识明显增强。1999年,区属国有、供销商业企业除食品公司外,全部改制成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2002年,全区出口企业发展到130多家,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07亿美元。

近20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事业的变化巨大而深刻。1993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肓”的“两基”目标,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了校舍、内部没施、师资“三配套”。1998年,实施更新教育理念的教改实验,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2000年成为全市第一批教育强区。2002年,成为“三教无弱教,全区无弱校”的全省教育示范区。临淄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和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区),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进步奖139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