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区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枣庄市山亭区史志办公室编 侯成祥主编 倪守春副主编

济南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6年 3000册 1200千字 650页 260.00元

ISBN 7―80532―888―9

《山亭区志》是1997年版《山亭区志》的续志,始修于2002年4月,2006年1月正式出版。该志上限为山亭区建区年限1983年,下限为2002年。有些内容适当上溯或下延。全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索引外,共有专志27篇,依次为: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政党、政权政协、群众团体、军事、政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村扶贫粮援项目、工业、贸易、招商引资民营经济、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保险、交通信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生活、民俗方言、旅游、人物、乡镇(街道)。

1983年11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山亭区由原滕县东部的8个公社和原齐村区北部的6个公社组建而成。山亭区地处沂蒙山区西南部,枣庄市东北部,东与临沂市的平邑县、费县、苍山县毗邻,南与枣庄市市中区、薛城区接壤,西部紧靠滕州市,北与济宁市的邹城市相连。2004年,全区辖9个乡镇和山城街道、255个行政村、780个自然村,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总人口46.6万人。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71;有少数民族23个,1351人。

山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乡。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早期,山亭境内的小邾国就是东方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被誉为“东方君子之国”,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和科学巨匠如墨子、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奚仲、公输班等都深受山亭文化的影响。2002年7月,在山城街道东江村考古发现的小邾国邾友父陵墓,进一步证明了山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此外,山亭还有悠久的大汶口文化伏里遗址,战国时代的灵邱、於菟城故址,唐宋以后建造的普照寺、灵泉寺、青龙寺、越峰寺、巢云观、龙门观等历史文化遗迹。

山亭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早在1923年,境内就有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亭地区就建立了党组织。1935年6月,在大北庄成立了山亭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大北庄党支部。抗日战争时期,山亭人民为打击日本侵略者,自发组织了“大北庄抗日联队”、“善崮农民抗日救国军”等多支抗日武装。抗战胜利后,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境内群众掀起了保家、保田、保卫胜利果实和支前参战的热潮,有1500多名青壮年参军,600 0多人参加民兵队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区时,山亭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789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969万元,工业总产值6929万元。1988年以后,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山区面貌有了根本变化。至1997年底,全区经济发生巨大飞跃,区内生产总值18.37亿元,是1992年的2.57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7.47亿元,是1992年的3.56倍。到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1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92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7元。1992到1997年,全区先后获得全国高效经济林先进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农业改水先进区、全省脱贫先进区、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区等5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