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利津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明玉华主编 王华民 郭忠瑞 裴泽民副主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年 4000册 1385千字 758页 398.00元

ISBN 7―101―05147―2

《利津县志》续修工作始于2002年3月,截稿于2005年12月,历时3年零9个月,是1990年出版的《利津县志》的续志。时间断限,原则上承接前志,以1986年为上限,2002年底为下限。为保持记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些事物适当上溯或下延。全志采用中编模式,章节条目结合体,除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外,共有专志26编,依次为:行政建置、地理环境、居民、城建环保、黄河、石油、经济综合管理、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贸、招商引资、财政税务、交通邮电、金融保险、政党群团、政权政协、政务、军事、公检法司、科技、教育、卫生 、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建设、民俗民情。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黄河尾闾。东、南与垦利县、东营区、博兴县隔河相望,西与滨城区、沾化县为邻,北与河口区接壤。县境呈西南至东北向狭长带状,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全县共辖5镇4乡510个村委会,总人口291261人,其中农业人口243824人,占总人口的83.7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4.87人。

利津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2.4℃,年均降雨量544毫米。利津县土地宽广。全县土地总面积15.46万公顷,已利用面积10.35万公顷,利用率66.9%。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黄河纵贯全境,年平均径流量332.6亿立方米;59公里海岸线,平缓绵延,滩涂宽广。矿产富饶,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卤水、盐、煤、地热等。生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中木本科植物有44科170多种,草本科植物41科117种;动物资源中,禽畜类为11科40多种,鱼虾蟹贝类216种。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各行业开发利用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6年以来,利津县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986年的1.78亿元上升到28.5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636元上升到9800元。

1985年以前,全县以种植粮食和棉花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效益不高。1986年后特别是1990年以来,因地制宜进行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出适合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造的“上农下渔”生产模式。到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1.35亿元,提高到13.81亿元。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6044万元,提高到2002年的52.35亿元。工业经济效益全面提高,200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52亿元,实现利税2.7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3.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3亿元,占地方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11%。

200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003公里,完成客运量79万人,货运量561万吨。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57833户,移动电话44698户,互联网用户857户,全年完成电信业务量3475万元。1986~2002年,实施“火炬计划” “星火计划”和科技攻关项目,共取得科研成果79项,其中24项达国内先进水平,19项达省级先进水平。

利津县城是一座具有800余年历史的古城,史有“凤凰城”之美称,几经战乱,几经兴衰,解放前面貌破旧不堪。解放后,虽有较大改善,但缺乏科学规划。1986年后,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突出发展县城,走利津特色的扩城之路,城市建设步入了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1997~2002年,全县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县城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3.2万人增加到6.5万人;城区绿化面积由39万平方米增加到507.21万平方米;县城主干道共安装路灯2480余盏。2000年12月,欧式商业街建成,成为县城一大亮点。2002年9月28日凤凰广场落成,向游人开放,成为利津的象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