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孙立柱主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年 8000册 940千字 711页 186.00元
ISBN 7―101―04443―3
《新泰市志》的编纂工作始于2000年3月,2004年正式出版。志书上限起自1986年续接第一部《新泰市志》,有些事项根据需要上溯至发端,下限为2000年底。全书设专志26编,依次为:行政区域、自然环境、人口与计划生育、经济综合管理、农业、工业、煤炭、商贸、交通邮电、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人事劳动、政法、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旅游、卫生体育、社会生活、组织机构、人物,另有综述、大事记及附录、前志简介等。
新泰,取新甫山和泰山首字而立名,位于泰沂山脉中段,泰安市东南部边沿。北靠莱芜,南连平邑、泗水,东邻沂源、蒙阴,西接宁阳、泰安。至2000年,新泰市行政区域面积1933平方公里,辖5个乡、20个镇、2个办事处、913个行政村,总人口133.7658万人。
新泰历史悠久,早在5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历朝历代,又留下众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既有战国中晚期官府烧制量器的窑场遗址,又有徂徕山李白“独秀峰”刻石。唐代“竹溪六逸”的饮酒台遗迹尚存,梁父山巨幅隶书石刻盘若波罗密经依稀可辨。1999年,全国首届杞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境内召开,对春秋战国之际杞国定都新泰这一观点做了充分肯定。
境内历来以种植业为主,林、牧、副、渔各业所占比重较少。1986年后,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及特色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至200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45.9万吨,平均亩产量424.8公斤;瓜菜种植面积18.5万亩,产量58.86万吨;食用菌有效栽培面积700万平方米,产量(鲜品)2万吨;林果面积41.2 万亩,果品产量4.2447万吨;畜产品产量24.89万吨;鲜茧产量121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5元。
八十年代中期,境内煤炭、轻工、建材、化工、纺织、机械等行业的建设渐具规模。此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市内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营企业方兴未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至2000年,全市共有国有工业企业48户,股份制企业23户,限额以上工业企业104户。是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4亿元。
境内商贸活动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始终未能得到规模发展。1986年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家有关贸易的限制措施逐渐减少,国营、集体商业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开始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到2000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94亿元。市属流通行业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四部门共有人员1.1万人,经营网点3600个,实现销售收入10.4亿元。年末拥有通车里程1142公里,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727万元,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402.36万元,城乡电话用户8.5121万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发展到13422户和1385户,营业收入78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5亿元。
截至2000年,新泰市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全市拥有小学335处,在校学生10.95万人;普通中学59处,在校学生82281人;职业中学4处,在校生7147人;幼儿园389处,在园幼儿1825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20人;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9.8%,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全市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88项,其中国际先进4项,国内领先12项,国内先进27项,省先进25项;星火技术密集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全市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2个,放映故事片250部;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12.9万册;档案馆1处,馆藏总量2.65万卷(册);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全市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917处,拥有病床2974张,每百人拥有病床4.5张。至2000年,全市共举办运动会30次,向上级输送优秀体育人才81名,共有600余人次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3人获26项国际比赛冠军,5人获23项亚洲比赛冠军,130人获712项全国和省比赛冠军,打破18项亚洲纪录、52项全国和省纪录。获得“全国体操之乡”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