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县孟门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孟门简述孟门镇位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北23公里处, 全镇总面积81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4100余户,1.78万人。耕地4.2万亩(其中枣林1.7万亩),煤焦企业8个。镇依地势而建,民居分散为若干片,惟以商贸街为主街。生态环境良好,枣树漫山遍野。陈、高、郭、白为今孟门四大姓。以红枣和煤焦为两大支柱产业,劳务输出次之;农业居其末,盛产谷子和豆类。工艺擅酿啤酒(定胡酒)和缫丝、桑皮纸(孟门桑皮纸)等。流行戏曲首推伞头秧歌,次为二人台,犹喜爱和擅长唢呐。民风孝顺父母,弟兄亲善,妯娌和睦,邻里互济礼让。有公路东南通柳林、东北通临县,山西省沿黄公路纵贯而过,镇西有黄河渡口通陕北吴堡县薛下村乡。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9月11日,山西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结果揭晓,孟门镇榜上有名。

柳林县四大古镇之首孟门镇今虽为柳林县下辖地、屈居“九曲黄河第一镇”临县碛口镇之后、隔河之陕西吴堡今为县,但是论“古”,此三者在孟门面前却都不过是小弟弟,甚至三者都曾为孟门的下辖地。而且孟门镇历史与柳林县历史同步而未曾间断——不论是在远古、先秦时代,也不论是在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包括明清晋商文化兴盛时期,还是在近代抗战时期,孟门具有柳林县其它任何一个乡镇都无法替代的历史地位。简单明了地说:我认为孟门在柳林县的历史地位,相当于山西在中国的历史地位,有人说“中国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而我就可以说“柳林五千年文明看孟门”,因此推选孟门镇为“柳林县四大古镇”之首,是无可厚非的。

天下黄河第一门所谓“孟门”,是大禹治水之黄河河道上的第一个大门,故因以命地名矣。

孟门“岭上-郭家塔”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有力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孟门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洪荒时代,人文先祖大禹治水来到这里,破天荒地改堵疏流,凿蛟龙壁而河出孟门。从此,黄河归道,天下水患平息,黄河儿女在这里捕鱼狩猎,拓荒耕田,繁衍生息,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在这里世代相传开来,激励着一代代黄河儿女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对此,两千多年前的大秦帝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里这样记载:“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禹凿龙门水南流”。战国尸佼《尸子》也有记载“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吕梁武当山(北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的庄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穆天子传》中有西周穆王见西王母曾途经此地“北登孟门”的记录。

九曲黄河第二镇在中国,人人争当第一,没人敢称第二。孟门镇则愿居碛口镇之后而称“九曲黄河第二镇”,尽管它历史久于碛口。

早在4600前,孟门就是功盖九州的大禹治水停耒之处。2800年前因建有著名道院,逐渐成为一方旅游胜境,不少帝王将相慕名而至。

三卿分晋后,赵襄子将抚孤救赵恩公韩厥的玄孙韩康封为蔺侯(今山西柳林孟门),并赐姓蔺,遂蔺氏自此而始,孟门便成为中华蔺氏问根寻祖之源,而“蔺”则成为当时全国性大都市。秦、赵、魏三国魏争夺蔺地刀兵相见,铁骑角逐将近一个世纪。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蔺”。又六年“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西至河曰:“我先取蔺、皋狼、败林人于莅,而功未遂”。秦庄襄王再次攻克蔺后,把南山峦命名为“庄王山”,沿用至今。

公元前500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的孔子携其弟子冉求、子路、颜渊等远道来游。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于元朔三年汾阳祭罢后土,巡视黄河沿岸与河东各郡县,下“推恩诏”,封其宗室代共王子刘熹为蔺侯,形成孟门历史上两藩五年的侯国史。北周大象元年(579)设定胡郡,兼置定胡县,郡县治所皆在今孟门镇;年仅六岁的周静帝在外公杨坚授意下,在孟门设立定湖郡领定湖县。又二年杨坚纂了外孙的皇位进而统一天下为隋,设孟门关;唐武德三年(620)置西定州,治所在今之孟门镇。贞观二年(628)废西定州,改定胡县为孟门县,县属石州。贞观七年(633)废孟门县,置孟门镇。贞观八年(634)废镇,复置定胡县。北宋时期,本县今境域先属石州治下的离石、定胡等县,后期部分地区隶属晋宁军。金时县境大部属石州治下的孟门县,县治仍在今之孟门镇。

爱民如子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孟门情有独钟,六年中三易其名,由西定州改孟门县、孟门镇、定湖县。贞观13年又巡幸孟门,于南山题词“西晋第一丛林”,并下诏命尉迟恭监造“亭台殿宇数百座”,即今孟门南山寺。元朝至元八年初改置孟门县,明末,闯王李自成率军东渡黄河,由三交、孟门渡口登岸,直捣明王朝都城。

孟门历为县治驻地,其间也曾为州郡治驻地,前后长达1500多年。而且历史上的孟门县,不仅仅是今天的孟门镇所管辖的几十个村庄,还地跨今柳林、中阳、临县的部分村镇以及陕西省吴堡县全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天临县的三交以南部分也属于孟门。因此,今天的临县文化包括秧歌、吴堡文化只是孟门文化的延续,今天的碛口文化也只是孟门文化的延续而已。一个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古郡县城,一个曾经是重要的军事渡口,又是连接东西南北商业大流通的水旱码头,是何等的繁华富贵,不难想象。

商贸重镇明清时期,商业城镇的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孟门因历为跨河建制的县郡驻地,自古即是是黄河秦晋峡谷上的重要渡口和兵家必争之地,也黄河中游文化交汇的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有“晋西第一门户”、“黄河明珠”、“黄河商贸重镇”等的美誉。

据考,孟门早在战国时期为赵国蔺邑的时候,就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性的大都市。赵在当时是战国七雄之一,商品经济发达,货币形制复杂,其种类多,有变化;纵观整个战国时期,赵国境内所流通行用的货币形态,大致上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刀币、圜钱几大类别。地名为“蔺”字的货币,就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尖首刀,直刀、圜钱六种,这说明了蔺地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商品贸易十分发达和繁荣。

明清时期,孟门撤县摄镇后,由军事重镇转为黄河沿岸的商贸大镇,贸易繁荣,行业齐全。与当时相邻的柳林镇、碛口镇同被誉为晋陕黄河峡谷间、黄土高原腹部的文化商贸重镇,同是山西西部晋商文化的劲旅,组成了黄河中游商贸古镇的“金三角”。谚传:“孟门碛口柳林子,家家户户有银子,一家两户没银子,旮哩旮旯扫出几盆子。”

尽管在行政建制上孟门已成为区区小镇,但其经济地位和商贸规模已超过一般的府州县城。东来的有布匹百货,西去的有皮货油盐,本地产的纺织品和定胡酒远销黄河河套地区。过去蒙古族的贵族阶层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死后不穿定胡衣,会死不瞑目;婚丧嫁娶不喝定胡酒,觉得事宴办得不圆满。”镇内的当铺院是孟门镇上历史较长的高姓住宅兼营典当业的大院,至今保存基本完好。高家同时还兼营杂货和酒坊。宝和院原为最大的、经营时间较长的一处骡马店,当时镇上还有“常兴全”(盐店)、“忠和义”。历时久远而规模较大的酒坊有“瑞”字号的“瑞兴久”、“瑞升长”,“茂”字号的“兴茂长”等等。孟门人在柳林、碛口、绥德、平遥、汾阳、包头等地开设店铺的亦甚多。

永宁州八大官寺之首·南山寺威镇河东的孟门南山寺(又名灵泉寺),曾引得唐太宗、宋仁宗、金世宗等历代帝王留连忘返,达官显贵趋之若鹜,两岸众生顶礼膜拜,文人墨客诗酒唱和。据记载,南山寺前身为孟门道院,建造于周穆王时代,东汉扩建为寺院。寺院西厢墙壁上有清嘉庆年间的石碣,上刻南山寺十大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宛若仙境,史称“晋西第一丛林”。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三年,巡游孟门县,被南山的秀丽景色吸引了,下旨令尉迟恭监造寺院。于是,一座规模恢宏、建造精雅的寺院落成。南山寺最兴盛时期,寺内有僧人六百多,耕种寺田五千多亩。可见当时的规模有多大!南山寺是官办寺,为永宁州八大官寺之首,领导着晋西以及陕西吴堡、绥德等地的一百多处寺院。包括今天闻名天下的柳林香严寺等。实乃黄河中游罕见的寺院。

南山寺历史上高僧倍出,誉满华夏。北宋时的友云禅师被宋仁宗敕封为“佛呈园契大师”。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也慕名来南山寺观光。有“五龙圣飞之地”之美称。这里有明太祖朱元璋挖聚宝盆的著名传说;金代著名书画家王庭筠游南山寺作《题南山寺友云亭》的诗文,现存寺内石碑上;傅山于1674年(康熙13年)八月间,偕友人王吾、门人胡庭、孙傅莲苏游历到此,并有《自青龙驿过灵泉寺》一诗留存。

南山寺从唐贞观十三年建造寺院,历经唐、宋、金、元、明、清。清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一场大火将正殿以及四十多间配殿全部化为灰烬。乾隆五十九年也就是被大火烧毁的十年以后开始,依原样动工重新建造南山寺。重新修建时,在原来的结构上作了重大调整。比如东西两庑的各二十四间木结构改建为无梁殿,同时将前院中央的关帝殿改建为三层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南山寺又出现了一个兴盛期。

吕梁“小延安”早在1930年就有中共地下党员为陕北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1935年,孟门薛家坪建立起河东党支部,组织了农民自卫军,于1936年拔掉碛口敌据点和伪区公所,为迎接毛泽东亲率的东征红军扫清了障碍。在红军东征至抗日战争爆发,离石县境内唯一的中共区级组织诞生于孟门。1940年至1949年,中共区委与区政府设置于孟门南坡、耀头、穆家坡达十年之久。抗战八年中,中共离石县委移驻孟门薛家坪至碛口一带长达七年又八个月,在孟门石安、西坡、佃则一带成立了抗日民主县政府、抗日救国联合会及青救会、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等抗日救亡组织,组织建立了离石县抗日游击大队、抗日武装自卫总队、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等军事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参战491次,拔敌据点52个,击毙敌伪7600余人。

孟门名人古代人物:“完璧归赵”的战国名相蔺相如祖籍孟门,他的先祖韩康被赵襄子封为蔺侯,赐姓蔺。其食邑为蔺邑,也就是今天的柳林县孟门镇; 刘熹,蔺侯,代恭王(一作代共王)刘登五子、代孝王刘参孙子、汉文帝刘恒曾孙;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巡视河东各郡县与黄河各县,颁诏书封代恭王子刘熹为蔺侯,治所即今柳林县孟门镇; 明代进士、副都御使、四川巡抚高崇熙; 令嘉靖皇帝畏惮的“天下直臣”高金,……

近代人物:则以中共离石县第四区委员会书记,新疆地质局中学党支部书记薛玉龙,中共河东支部书记薛丕华,碛口商会会长刘光隆,少年烈士刘儿,国民党山西省政府教育厅厅长薛步庭,北京卫戍司令部政委、中央人民政府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穆树旺,中共中央保密局局长薛引俊,广东省委常委、妇联主席薛玉清,解放军总后勤部供应部办公室负责人、总后北京物资供应站站长、总后物资部机电设备局局长李汝平,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穆嘉安,大港油田总指挥高向谦,成都市保险公司总经理高泽德,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柳聚英,解放军空军上海政治学院政委(正军职)王万冰,云南省财贸部长(常委)吉振库,广州市商业厅副厅长吉丕礼,国家储备金属局总库党委书记郭尚荣,宁夏自治区粮食厅厅长高庆峰,……。

现代人物则以原美国摩根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副总裁陈勇,省粮食系统政工骨干、柳林县政协一、二、三届主席和党组书记刘世海,全国劳模、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获得者、山西省第11届党代会代表、孟门刘家圪垯村支书陈步亮,柳林一中校长车育,吕梁行署粮食局局长冯兴义、白宝贤,吕梁行署煤炭局局长王玉山,山西柳林富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第13届杰出青年农民车安奎、柳林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繁昌、“全国三八红旗手”白保英,吕梁英雄高有凤,山西柳林凌志煤焦有限公司董事长、燎原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鸿志,国际硬笔书法家同盟会会士、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外书法艺术鉴赏家(聘任)、吕梁市青年书协常务理事、柳林县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白宇照,吕梁地区武术协会名誉会长、石州武术馆馆长郝登选,柳林二中校长、柳林县委常委陈明轩,民间剪纸大师、山西民间剪纸协会会员、柳林文化研究会剪纸课题组副组长宋桂英,焦裕禄式的人物、旺苍人民的好书记、人民大众的勤务员穆至善,……[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