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地理名称:塘㙍镇
汉语拼音:Táng Duō Zhèn
由于普通电脑常打不出“㙍”字,所以网络上常用“缀”字代替。因此,网络上就有:塘缀镇、塘土叕镇这两个写法。
简要介绍塘㙍镇位于吴川市西部,2004年与板桥镇合并办公。全镇总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口:64249(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下辖25个村委会和 2个居委会,总人口13万人。系广东省中心镇之一。
经济情况近年来,该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扣和谐主题,倡导务实创新,取得了辉煌的业绩。首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至去年底,全镇企业厂家发展到205家,规模以上企业10家,去年新增企业10家。全年完成企业总产值16亿多元,增长10%强,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3.8%。湛江市经济指标排名,塘㙍镇排在吴川市10个镇的前茅。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该镇先后成功引进业晟工艺厂、中科塑料有限公司、板桥塑料制品厂、龙威裕达木业公司等企业,总投资6000万元,新引进一间高科技企业湛江三禾纸业有限公司现已建成投产。镇委书记林伯坚表示,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塘㙍镇已最大程度地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从而推动塘㙍镇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早日实现跨越式飞跃。
生活改善该镇在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同时,着力打好“民生牌”,提高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去年,全镇投入村道建设资金近1000万元,完成村道硬底化建设项目12个,约29公里;打通“屈头路”32条;投入资金28万元美化绿化净化镇区环境;修复6处水利设施共10公里;投入专项整治资金20万元疏通塘㙍河、板桥河;集资建起自来水厂7间,解决1.2万人的饮水卫生问题;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覆盖率达92.8%等等。
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出现新的亮点。目前,全镇文明村创建呈现了山瑶、龙村、明村、屋地山等成片连群发展的新亮点,全镇共创建文明村198条,占73.6%,其中省级文明村1条,湛江市文明村24条,吴川市文明村173条,吴川市特色文化村2条,湛江市最美村庄1条。
历史名人张炎人物简介张炎(1902~1945年)又名巨炎,字光中,塘㙍镇樟山村人,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出生于越南海防。民国初年随父归国,在村中读过私塾两三年,旋即到广州湾当工人。20年代初参加粤军。大革命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特务长、排长、营长等职。1931年任十九咱军旅长兼副师长,代理师长职务。在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中,张炎为援救被红军包围的十九路军总部和蒋鼎文第九师,率部对红军作战,结果全师死伤了2/3。从此,吸取教训,发誓不再参加反共内战。生平事迹"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931年2月30日,张炎接到十九路军总部命令,即率部开赴上海参加抗战,先后在吴淞、庙行战役中,浴血奋战,重创日军。
1933年福建事变前夕,张炎接任国民党独立第四十九师师长。福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任第四军军长。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蒋介石曾委任他人为第七路军副总指挥。不久,他偕夫人郑坤廉出国考察欧美和苏联等国。
1936年秋回国。"七·七"事变后,张炎回到广东,被任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2月,在梅录成立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提出"抗战利益高于一切"和"保家卫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口号,与共产党合作,共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0月,接任广东省第十一区游击司令,深感力量不足,亲自往香港与共产党组织联系,要求帮助解决干部问题。廖承志等同志接受他的请求,由中共广东省东南特委派了一批干部到高州,帮助张炎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3月,张炎担任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致力整军武,励精图治,依靠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真诚与共产党合作,使高州六属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张炎的爱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嫉妒,1940年6月被迫辞职。
1944年广西会战前夕,张炎被委任为国民党第四战区中将参议,派回广东南路视察,发动民众抗日。9月回到吴川,与中共南路特委合作,发展地方抗日武装。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迫使他举行武装起义。1945年1月14日,张炎、詹式邦(曾任吴川县长。当时任电梅吴挺进司令)率所部700多人攻下吴川县城塘㙍。当即得到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大力支持,共同解放吴川全境。张炎将起义部队改编为高雷人民抗日军,张炎任军长,詹式邦任副军长,公开宣布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张炎起义,轰动了广东南路,国民党当局惊惶失措,他们集中优势兵力围攻吴川。1945年1月下旬,张炎率所部向廉(江)、化(县)转移,在化县中垌与人民抗日游击队会师,共商抗日大计。决定攻下廉江塘蓬后,挥师粤桂边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2月1日,张炎部队在廉江灯草村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袭击,起义受挫。张炎带着10多个随从人员入广西找李济琛、张发奎联系。3日在博白英桥圩被当地顽军逮捕。3月22日,玉林专员梁朝玑执行蒋介石命令,将张炎杀害。张炎英勇不屈,慷慨就义。
其他历史名人【易中】(1707-1767年)易傅伯,名易中,吴川市板桥镇(今塘缀镇)上杭村人。1736年中武举人,1740年中武进士,1745年驻京任提塘官。易甚得和亲王赏识,解组时,亲王亲赠墨迹及对联,联云:“柳色烟相似,梨花雪不如”。他一生豪爽仗义,举粤西人在京城有厄,他都慷慨以赴。声名大振。易中诗文亦佳,有著作传世,可谓文武全才。易三个儿子都中武举人。易中墓在今吴川尖峰岭,占地485平方米,墓前有石牌坊,右额刻“山高”,左额刻“水长”,正中刻“圣旨”二字。易中终年61岁,据《吴川县志》载:易中临终遗言:“后人母得习武”。易有槐亭文稿传世。【林联桂】(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又字辛生,吴川市塘缀镇新村人。据《吴川县志》载,林联桂出生时有大星降于庐。博学能文,才思敏捷,对客成诗,有时日成诗数十首而意不复。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九年(1804年)中举,道光八年(1828年)中进士。与黄玉衡、黄培芳等合称“粤东七子”,曾任湖南绥宁知县。后实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厅通判,政声卓著,极受上级器重。 林联桂生平著作很多,著有《见星庐诗稿》正续共22集、《见星庐古文》3集、《文话》、《诗话》、《馆阁诗活》等书。【张世德】(1893-1930年)张金,名世德,吴川市塘缀镇樟山村人,张炎堂兄。名将,61师第9旅旅长,北伐时在湖南衡阳七塘战役中阵亡,牺牲后被追封为中将师长。在配合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一役中,立下奇功,晋升为团长。在“八一”南昌起义时,世德随叶挺参加起义。1928年,曾派人回本县招收大批新兵补充,使其部队成为吴川子弟军。1929年提升为蔡廷楷师副师长、旅长,转战广东。1930年阵亡军中,同年,堂弟张炎晋升为旅长。1931年,广东军政领导人陈济棠等,拨款在樟山建世德中学,以示纪念。【刘华秋】( 1939.11~)吴川市塘缀镇大塘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89.10~1998.4),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中央委员。1965年6月外交学院毕业后入外交部,历任驻加纳使馆二秘、中央外事小组办公室处长、驻澳大利亚使馆参赞和公使(1984.12~1986.7)、外交部美大司司长(1986.7~1988.5)等职。任副外长期间,主管美洲和大洋洲地区事务,曾多次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或参加重大国际会议。1994年11月出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1998年10月任中央外办主任,1999年8月任第四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主席,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塘㙍名校张炎纪念中学
张炎纪念中学是一间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2003年评为吴川市一级学校。学校前身是张炎将军于1932年在其家乡樟山村创办的世德学校,学校本着“纪念先烈 作育后昆”的宗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生产救国和抗日救国的人才。一大批师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为了民族的解放自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先后有二十多个(包括学校的创办者张炎将军在内)校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令人景仰的革命烈士。
后学校几经易名与迁徙,1985年9月经广东省委批准,将吴川县塘㙍中学命名为张炎纪念中学,国家政协主席邓颖超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并被吴川县定为县办重点中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学校已有一定规模。
风景名胜【丽山樵唱】古吴川八景之“丽山樵唱”遗址位于现在塘缀镇丰六洞村西面的丽山岭,丽山岭山高56米,山上林木葱翠,风景秀丽,山顶有口天然井,俗称山尤窍,井内之水冷热各半,井旁有八角亭遗址,并有石椅、石凳等,山腰有石泉,俗称麻蓝水碗,传说山脚下留有三仙女的足迹,山脚南边有十里八乡集资建的三仙古庙(此庙于1958年被毁)。古时民风淳朴,上山打柴的樵夫唱着吴川山歌自娱自乐,歌声悠扬飘渺,悠然自得,俨然世外桃园,因此丽山樵唱成了吴川八景之一。【天山岭】吴川市最高峰,又名尖山岭、特思山,位于吴川市西部的塘缀镇与湛江市的龙头镇交界处,海拔172米,该山表土1米以下全部是花岗岩,东西面坡度为30度,北面陡峭,南麓延伸约1公里,坡度较缓,约为30度。现为军事禁区。